2004年底,里昂证券发表题为《火热的太阳能》的报告。王俊峰回忆说,这份报告在投资行业简直就是“指路明灯”,投资家的灵敏嗅觉立即嗅到了光伏行业的钱景。“我们希望没有发射升空一个热气球,但是这个行业确实在咝咝发热,尽管它正在升空,但它一点都不像泡沫。这是一个坚实可靠的投资目标。”里昂证券事后称。
随后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为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义务,加快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的应用,导致2006—2008年上半年光伏终端市场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多晶硅国内现货市场价格从2005年的25美元/公斤推高至2008年中的450美元/公斤。
在这一轮狂飙之中,中国的各路创业者和20余家风险投资商在8—15个月的时间里斥巨资建厂房、买设备、组装生产线、聘请洋工程师,并真的实现了硅晶片、电池及模组的量产。江西赛维LDK和多家风险投资商更是联手创下了成立22个月便登陆纳斯达克的“奇迹”。短短两年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拥有全球最大的硅晶片生产商、出货量第二大的电池组件制造商等。
但从2008年底开始,工厂里静得能听见鸟叫,职工赋闲回家,见了银行放贷员绕道走,成为中国多数光伏制造商的写照。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光伏生产企业近八成倒闭,无锡尚德、昱辉阳光、江西赛维LDK等业内老大纷纷裁员、限产。2007年7月31日的时候,无锡尚德、浙江昱辉、江苏CSI、天合光能、江苏林洋、河北晶澳、中电光伏、江西赛维和天威英利9家海外上市的中国太阳能企业市值为176.16亿美元,而到去年底,9家企业的市值仅为40亿美元,缩水77%。
“这就像是考试前艰辛的复习,为了未来的好成绩,我们必须付出点代价。”江西赛维LDK公关总监姚峰向《商务周刊》解释说。赛维因2008年第四季度高价库存的低价售出导致该季度严重亏损,2009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比上一季度下降33.6%。
一定程度上,让华尔街宠儿风光不再的是德国和西班牙政府。两国曾是太阳能的最大消费国,2008年中国光伏组件发货2.2兆瓦,其中98%用于出口,而出口德国和西班牙的占太阳能电池销量的70%—90%。但这两个国家在金融危机之下对光伏的补贴政策做了重大调整。
安信证券的数据显示,德国目前的太阳能年度收购电价FIT(Feed-in Tarrifs)由2008年以前年降幅5%,改为2009、2010年年降9%;地面装配系统从2008年年降6.5%,改为2009—2010年年降10%。西班牙政府曾给出“全球最慷慨”的太阳能电价补贴政策,2008年前FIT电价为0.44欧元/千瓦时,但2008年10月的修正法案中修改为0.29—0.33欧元/千瓦时,并将2009年补贴额度上限设置为500兆瓦。
智基创投总裁暨管理合伙人陈友忠对《商务周刊》说:“金融危机使西班牙都快面临破产了,根本没有更多余力去补贴太阳能。”
一位业内人士说:“西班牙2008年发疯了,一年装了250万千瓦,超过了日本15年的安装量。今年它发现自己做得太快了,调整到新装50万千瓦,对市场形成很大的冲击。”
中国光伏产业原来是原材料和需求“两头在外”,近年来原材料端可以实现国内自产,只有需求“一头在外”。欧洲国家的补贴政策调整,以及持续走低的欧元汇率,使中国光伏制造企业从去年下半年起过上了苦日子(详见本刊2009年5月20日封面故事《沙滩上的“硅梦”》)。
没谱的外需,逼得中国光伏企业把眼光转向国内。2009年3月28日中国“太阳能屋顶计划”出台后,几乎所有光伏企业都进行了项目申报。业内人士估计,申报的项目肯定超过了500兆瓦,甚至可能超过1GW,而国内光伏电站现在的发电总量不超过100兆瓦。中投顾问预计,随着产出增加及新订单增长放缓,今年多晶硅产能将超过需求的55%。
但如此大规模的产能势必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根据4月20日财政部发布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指南》,明确将对三类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进行补贴,最高补贴标准分为20元/瓦和15元/瓦两个档次。而发改委2006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实行办法》中,目前可用于光伏补贴的资金仅约为30亿元,即大约能补贴200兆瓦。
智基投资合伙人史煜认为,光伏企业的出路无它,只有“一边游说政府加大补贴的力度,另一方面在研发上做投资,降低成本”。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