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自4月1日起推广垃圾分类,经过清明假期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周,垃圾分类试点“周考”成绩如何?试点之初种种未来得及准备和推行的分类措施,经过一周,是否已完全进入状态?
记者连日来走访了多个先行实施垃圾分类的街道以及推广区域,发现并非所有的先行推广小区都做好了准备,不少小区垃圾桶配套不到位,很多街坊或环卫工人对具体怎么分类操作仍然是“蒙查查”。个别主管部门似乎也没有做好准备,不得不仓促应对。
南方日报从今天起推出连续报道,聚焦广州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方方面面。
调查
配套未到位
按规定,全市10区2县级市一共有16条街道参与垃圾分类试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海珠区南华西街、南沙区龙穴街等大部分街道已将原来放在横街窄巷内的不分类的大号蓝色垃圾桶换成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分类垃圾桶。荔湾区沙面街街心花园没有更换垃圾桶,依然是简单设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垃圾桶。部分街面还没有任何分类垃圾桶。
虽然大多数街道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桶里的垃圾相当混杂。在海珠区南华西街龙溪首约的厨余垃圾桶内,记者看到了许多塑料瓶和胶袋,而旁边的其他类垃圾桶内,却有不少餐厨垃圾。
受访市民对街道更换分类垃圾桶的做法表示支持。但有居民提出,目前街道设置的分类垃圾桶数量太少。记者在沙园街广重社区还看到,不少分类垃圾桶在“上街”第一天就“身残体裂”,有的箱状垃圾桶的上盖已损坏变形,有一个垃圾桶更是整个上盖被弄断,不见了踪影。
在许多试点住宅小区,记者看到楼栋口的邮箱都有一份《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指引手册》,但小区里分类垃圾桶却仍没有配备。在天河侨怡街、林乐路、华阳街发现,除了主干道有部分分类垃圾桶之外,很多地方依然使用蓝色圆形的普通垃圾桶,桶内的垃圾都没分类。
林和街社区服务中心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该街道目前还没有社区配备分类垃圾桶,只是开始在小区进行宣传。据称,整个街道预计要到4月中旬才能逐步配备分类垃圾桶。
至于垃圾分类,有居民告诉记者,“实质还未开展。”
“标准太细记不住”
“不随便从楼上往下扔垃圾就很好了。”一名正在清扫大街的清洁工说,平时有一些居民甚至将家里的各种垃圾用塑料袋包好以后,直接从楼上往街道上扔,“要他们将家里的垃圾分类太难了。”
家住鹅潭社区的韦伯称,大部分居民和他一样,都习惯将有用的垃圾挑出,放在自家的“私桶”,包括厨房垃圾在内的其他垃圾则混装在一起丢进“公桶”。韦伯坦承,尽管街道派人宣传了垃圾分类的知识,但他根本没有记住,“那么多那么细,谁记得住?”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