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颇受争议的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沉寂一年多后因选址公布再次成为焦点。
“我们不是单纯反对焚烧,关键是焚烧后能否做到不会产生污染,这一点有赖于对垃圾进行彻底的分类。”巴索是广州番禺丽江花园一个业主的网名,早在2009年12月,在和他的邻居们为番禺垃圾焚烧一事的抗争中,他们喜欢用网名来称呼彼此。
焚烧项目因争议搁浅后,在民意的推动下,广州市政府下了决心推进垃圾分类。
今年4月1日,《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
《规划》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四种类型。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广州确定了16条街道、6个社区和部分生活小区,以及市、区、街党政机关、城区约1500所中小学校、733个农贸市场等地先行先试,以点带面,逐步推广。2011年的目的,是全市垃圾分类率力争达到50%。
11年前,作为全国试点之一,广州曾推行过垃圾分类,但无果而终。如今,垃圾分类在广州依然任重道远,却又势在必行。
“孤独”的志愿者
动员好社会力量,鼓励NGO组织参与,做好长期宣传,才能有效改变居民的意识。
虽然没有入选垃圾分类试点,但巴索和他的志愿者团队还是一如既往地推行垃圾分类。
去年1月份,巴索和几个志同道合者组织了“绿色家庭”。这是个没有明确组织形态的小团体,成员们都是有兴趣尝试垃圾分类的业主。
从一开始,“绿色家庭”的志愿者们就制作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单,包括垃圾分类的指引手册,在小区内派发。
至今,每周日上午,志愿者都会上门对整栋楼的垃圾进行回收,在会所进行细分后,部分送往资源回收站,电池、灯泡等有害的就集中起来,通知相关处理厂进行收集。
经过一年时间,从最初的七八个成员,发展到现在大概20户家庭自愿垃圾分类,并带动了其它居民把可回收垃圾集中起来。“但扩大回收范围,就不大可能了。”巴索的理由是,志愿者人数不够。
按照最初的想法,志愿者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宣传教育,而不是充当垃圾分类的角色。“我们这不是试点,没有清洁工专门去分类,因此变成了志愿者去做的事。而发动更多的志愿者去分类垃圾,一两次还可以,长期无偿去做,就不大可能。”巴索说,这也是他遇到的困惑。
与丽江花园业主自发进行垃圾分类不同的是,由于政府主导,广卫街都府社区的垃圾分类颇为彻底。
都府社区居委会人士告诉记者,去年6月底,广卫街道办就专门聘请了垃圾分类工作管理员,专门负责垃圾分类的指导和宣传工作。同时,该街道办还简化了居民垃圾分类的操作流程,由环卫工人进行精细化分类。都府社区居委会人士告诉记者,都府社区存在的问题是志愿者的缺乏,而这恰恰是丽江花园的强项。“发动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宣传垃圾分类的队伍,可以促使我们做得更好。”该人士说。
在巴索看来,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觉醒与政府投入一样重要。“整个过程,需要培养大量的志愿者去做宣传、监督。单靠城管效果肯定不好。动员好社会力量,譬如鼓励NGO组织的参与,做好长期宣传,才能有效改变居民的意识。”
政府给不给力?
政府投入不够,开罚单并不一定有效
为推动垃圾分类,广州政府层面需要加大资源投入。
按照《规定》,各级政府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垃圾分类管理、回收利用的技术创新和设施的维护,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中。“全市的投入数据,我们现在还在统计中。”广州市城管委人士透露。
以荔湾区为例,今年该区将至少投入300万垃圾分类专项经费,用于沙面街、东漖街试点的经费补助、购买主干道和居民楼道的分类垃圾桶、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补贴垃圾分类运输经费等方面的支出。
但在长期关注垃圾分类的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看来,“政府还是不太给力”。韩最近在广州市城管委了解到,资金、设施等问题尚没有完全到位。
“现在政策有了,但资金还是问题。”韩告诉记者,去年市财政拿出了2500万用于垃圾分类,其中1000万用于宣传,1500万用于购置容器。“想想,全市买垃圾桶,这1500万够用吗?但到现在还在用这笔钱。”韩表示,这意味着之前的工作并没有完全落实。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