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阎炎怀着改变生活模式的理想,走过了南京航空学院,走过了北京大学,走过了美国,又回到了中国。从38岁那年第一次踏入风险投资业以后,他就由衷地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风险投资无疑是在沙子里面找金子,这取决于风投家的个人实力。要做好这个伯乐,作为国内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家,阎炎的经历能给立志成为风投人的创业者许多有益的启发。
总结阎炎的成功经验,可以寻找到一系列的关键词:早期投资、感觉、诚信、信心、胆量。这些关键词,犹如一把把旺火,锻炼出了阎炎这块好钢。
阎炎很少失手。原因之一是他与很多VC喜欢做项目早期投资不同,他主要投后期,80%以上是投资已经盈利的公司,只有10%投早期的。所以相对来讲,当他投盈利公司本身的时候,那些不太成功的都已经被淘汰掉了。
投资早期有许多不可控因素,这是阎炎一般不投资项目早期的一个原因,但也取决于基金的规模。假如基金规模比较大的话,比如有6亿多美元,那么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就会要求比较大,否则,一个项目投一两百万美元,要投三四百个项目,没办法去管理。从软银目前巨大的基金规模出发,他们要求每个项目投资也要有相应的规模,要求不少于1000万美元。而早期项目,资金需求大都不多,因而资金需求量较大的晚期项目就成了软银的首选。
但对于为什么软银的每次投资都精确无误,阎炎却说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他打了个比方:数学上的二元一次方程你可以解出来,有一个精确解,当方程加上一个平方关系以后,永远就没有确定解了。可是你投资的时候要考虑的变量是有几十个、上百个,所以你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精确的数量性的回答。
很多东西是一种感觉,就跟艺术一样。你说你现在技术发达了,难道我写的诗就比李白好吗?
而感觉这种东西,又是与一个人的个性和经历有关的。基本上能这么说,经历越复杂,人生跌宕越多,做创投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当然必须有个性,其实成功更多是与个人的个性有关,而不是与他的知识水平有关。
现在看来,曾经变换多重身份的生活履历对阎炎后来的成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尽管商学院可以教给学生很多理论和案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商学院毕业的学生都能成为好的投资家。很多好的知识,是很难从课堂上教出来的。做学问做到高端的时候,只能靠天分去悟。很多时候是凭感觉对一个项目进行判断,但是在这之前,要有很多理性的东西作基础,比如建立财务模型,每一个字、每一种假设都要通过验证。刚入行时,阎炎做得很累,那时计算机还没普及,他是拿张大纸趴在地上用大格子画模型,经过了很严格的训练,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也正是因为经过了这样的训练,看问题才会很准。
选择项目,阎炎凭借的是感觉,把握进入和退出时机,阎炎凭借的也是感觉。
风险投资人的目标很简单,在上市之前,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以风投的资金和市场声望帮助公司上市,但是公司上市之后,风投商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比较小,这时就是该考虑退出的时候了。
说到底,感觉还是建立在经历之上的,正所谓熟能生巧,做投资做多了,面对大项目就会凭直觉去判断,事实上,大项目存在的变数并不比小项目多甚至要远远少于小项目。这也是阎炎一直在强调做风投要靠感觉的原因。
软银基金每年都能收到来自中国最好高校——清华、北大成百上千人的申请。风险投资业是高智商人的游戏,不是人人都可以玩的。国内目前作为制度化的风险投资还没有,所以很多人要先付学费,先烧钱,等钱烧完了就学会了。这是一个很专业的行业,一些好的投资,更要找一些专业人士来管理。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