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外资持股的新要求,肯定会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录实行后,企业将做出相应的调整。”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的宣传人员对本报记者说。目前,这家外资企业在中国多以独资和控股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我们不会因此改变既定的投资策略。”这位工作人员随后补充说。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修订。根据该征求意见稿,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50%。
零部件厂商“插手”助推电动汽车“上位”
在刚刚落幕的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能源汽车相比无论从参展数量还是技术解读上仍只是个漂亮的“花瓶”。
由“花瓶”晋级为“花旦”,新能源汽车的规模量产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点,这需要借助众多零部件企业的合力助推。即将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未来10年政府将投入1000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显然,位于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已经做好了在中国市场大施拳脚的准备,外资厂商表现尤为积极。
世界领先的汽车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博世在上海车展期间宣布,专门为混合动力和电动车设计的再生制动系统“HAShev”将于年内在中国量产;该系统针对混合动力和电动车的特殊制动性能及能量回馈要求,最大程度地将车轮的转动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储存在电池中,增加车辆续航里程,同时节约燃料,并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我们会继续这项投资计划,不会因为目录的调整而变动。”博世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博世集团董事长弗朗茨?菲润巴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与欧洲相比,中国在电动汽车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具优势,中国将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佼佼者。
对中国市场信心满满的远不只博世一家。全球多元化工业产品制造商伊顿在车展期间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系统;全球化工业最大的汽车产品供应商巴斯夫公布了为新能源汽车量身定制的材料方案,使用巴斯夫塑料部件减轻车重,降低油耗与尾气排放。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表示,“电动车将是未来交通动力的主要方向。目前,博世已经为混合动力和电动车的动力总成系统建立起十分齐全的产品线,以帮助中国制造商尽早实现生产经济适用的新能源汽车”。他告诉记者,2010年,博世通过在合资公司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内建立的电力驱动业务部,成功启动了两个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先行项目。这两个项目的进行将推动混合动力与电动车技术关键零部件在2012年实现国产,而装配有博世技术的新能源车将在2013年实现量产。他同时透露说,博世正在研究锂电池进入中国市场的方法和模式。博世在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的股权占比为51%。
政府部门乐见包括外商在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谋篇布局。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上海车展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和车载电子装置,积极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鼓励拥有核心技术并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的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进行跨地区兼并重组,形成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鼓励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联合开发汽车零部件产品,建立开放、公平竞争的多层次多渠道零部件配套体系。
“一旦市场上新能源汽车数量达到一个临界点,无论是汽车本身还是配套设施、零件价格将有一个明显的下降,新能源汽车届时将锐不可当。”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长冯晓预计,新能源汽车未来3~5年可望达到5%~10%的市场份额。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