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品牌故事 » 正文

包凡:70后金融少壮派代表的“江湖生意”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1日 来源:新民周刊

....

  他常戏称自己身上有“江湖气”。翘课,飙车,打架,学生时代一年写52份检讨,以至于连检讨都变成了有固定格式的公文。放弃华尔街优厚的工作,他一心回国打造“本土投行梦”,成为70后金融少壮派代表人物。

  既非矜持谨慎,也非不苟言笑。作为业内最不像投行人的投行人,他誓为中小民营企业“打抱不平”。这话多少有点狂妄,但又多少有些道理。作为连续3年年度最佳新型投行的掌门人,仅2007年一年,华兴资本就完成了10亿美元的业务,占当年度中国私募融资市场整体份额的四分之一。

  2008年,他用5100万美元参股25%的价格,把51.com“嫁给”了史玉柱,还让巨人觉得捡了一个便宜。2009年,他又将零利润的开心网卖出了上亿美元的“天价”,据说全中国的风险投资人都跑去“抢绣球”了。

  回归传统

  一直以来,投行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动辄数亿资金的腾挪移转,上市、融资、重组、兼并、投资……用行话说,是金融中介。用俗话说,就是金融“媒婆”。

  在中国,投行显现出一番独特的景观: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包括VC、PE(私有股权投资)在内的期待进场的国际创业资本;一边是越来越多同时也是越来越土的期待通过利用资本杠杆实现快速成长的本土创业者及其企业。

  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中介的价值自然水涨船高。这也正是新型投行问世的千载良机。在2004年创建华兴资本之前,包凡曾经是亚信集团的首席战略官。而在加入亚信集团之前,他有长达7年的投资银行家生涯。在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贷工作期间,他帮助客户融资累计超过70亿美元,完成了超过600亿美元的国际并购业务,并且领导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IPO项目之一中国联通56亿美元的海外上市。

  然而,也正是7年的投资银行家生涯,让包凡看到投行的蜕变。“我1993年加入摩根斯坦利时,正是上一代传统投行最鼎盛的时期。而之后,投行竞争变得相当激烈,很多投行放弃了对客户的服务,转身通过自己的投资来获得盈利,跟客户的服务关系也变成一个在交易中获取更大利益和信息的手段。客户不再是上帝,而是奶牛。他们没有时间去倾听客户的需求,而是向客户兜售自己的产品。比如今天的高盛,他们80%的利润是靠自营业务赚取的。

  “业内流传这样一个笑话。看看聪明的客户在买什么,那我们就买什么。傻的客户怎么办?咱们就跟他对赌。而我觉得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需要的并不是买什么产品,而是一个好的听众,能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帮助他们实现和资本市场的结合。”

  所以,华兴资本又回归到了投行之前的轨道:帮助创业者及其企业解决诸如到底拿多少钱、拿谁的钱、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拿钱、如何利用资本杠杆实现快速成长等一系列问题。换言之,华兴资本为民营企业家提供进入资本市场的全面解决方案。除融资外,还包括财务、法律、税务、管理咨询以及人力资源等其他服务。

  “我们不太关心交易的大小,我们更加注重企业的升值空间。”包凡一再强调,华兴资本的目标是成为为创业者服务的最顶尖的投资银行,“作为最顶尖的投行,我们自然也希望合作伙伴是他们所在领域里最优秀的人”。

  “一流方式做一流生意。”包凡没有忘记把摩根斯坦利的精华带到华兴资本。

  “嫁女儿”的诀窍

  包凡爱把客户称为朋友。在帮助51.com融资之前,他和51的CEO庞升东交了两年朋友。“华兴是一个相当有个性的公司,我们选择客户重要的一点是看他跟我们的价值观是否相同,我们把客户当成我们的朋友,对于朋友我们是非常讲义气的,同样的我们也会选择重义气、讲感情的朋友。我们的项目没有成功之前,不会收取客户任何费用。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这项目有信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与客户捆绑在一起。”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