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贵州省第一大江、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全长1037公里,集中落差2124米,水量与黄河相当,是名副其实的水电“富矿”。
然而,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质疑。水电开发能否在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创出一种开发与环保并重、企业与社会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电开发新模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随全国人大环资委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采访了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乌江公司)。
梯级联合调度实现流域效益最大化
“水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当地自然环境有所影响,关键是如何把这种影响缩小再缩小。”乌江公司董事长张志孝向记者表示。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认为,水利水电开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现实。但是,在水电开发中采用流域梯级开发,就可以相互协调和补充,通过科学规划、优化设计和有效的工程措施,就可以切实减少对生态环境、水库移民等不利影响,同时又能充分利用水电开发对航运、防洪、灌溉、供水、旅游开发、水土保持等产生的有利影响,从而积极主动地与生态环境保持一致,实现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他指出,华电集团在乌江流域梯级开发中提高了对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认识,对地方经济和生态保护保护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乌江流域为我国十三大水电开发基地之一。1999年,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方针,乌江干流贵州境内河段梯级电站建设全面启动。 乌江公司董事长张志孝说,滚动开发,实现了资金、人才和管理的滚动,形成了投产一个电站,开工一个电站,再筹备一个电站的良性循环、滚动增值的科学开发机制。短短几年,乌江公司负责开发的乌江干流上7个梯级电站已建成4个。全流域的灌溉、航运、旅游等条件也随之改善,惠及沿江30多个县上千万人口。随着流域开发步伐的加快,一个集流域水情、水库水位、气象、电气设备运行参数为一体的“数字乌江”初具规模,创造了乌江水电管控的新模式。
乌江大型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系统通过远程管控模式实现了投产电站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功能。基本形成了所控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生产管理机制。
张志孝说,大型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水能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科学的梯级联合调度,每年可以增加发电量15亿千瓦时,相当于不增加一分钱投资,不淹没一亩土地,不迁移一户人家,便可获得一个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中型电站的效益。以节能增效为核心的大型水电站群远程集中管理,获得第十四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拒绝先发展后治理,致力于发展与生态良性互动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认为,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水电资源的再生特性,以及水电在电源结构中承担的特殊作用看,水电在能源发展和电力建设规划中需有适当比例,开发建设适当规模水电是必要的。
万本太指出,水电开发建设必须按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水电开发必须实现两大转变,即从单纯工程水电转变到生态水电,从纯粹技术工程转变到社会工程,更加重视移民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把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等有机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张志孝告诉记者,乌江开发不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致力于发展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建设一个电站、留下一个风景”是乌江水电开发的目标。 他说,在乌江干流梯级电站开发过程中,坚持合理利用水力资源,促进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按照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配套建设相应的环保、水保设施及后续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型设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从流域规划环评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应采取了工程环境保护总体设计、环保分标设计等,确保工程在建设中最小程度地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最快、最大程度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恢复。
华电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乌江流域已建成洪家渡、东风、索风营、乌江渡和清水河大花水水电站,在建电站有构皮滩、思林、沙沱和清水河格里桥水电站。乌江流域梯级各电站在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影响内容等方面虽有差别,但电站库区内均风光美丽、植被茂密、河水碧绿。
“生态环境不能等到破坏后再来修复,建设的同时就要修复,尽量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积极推行技术环保,提倡‘不破坏就是最好的环保’理念。力争达到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破坏最小,甚至不破坏,这是乌江流域综合开发一贯的建设宗旨。”
华电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从单纯水电向生态水电转变
在索风营水电站现场记者看到,绿色水电的生态景观处处可见:水库变成了深邃的湖泊,电站两岸的山坡覆盖着茂密的植被。
项目负责人介绍说,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们将地面厂房改为地下,发电设备全部装在大山肚子里;用作交通运输的山洞,由明挖改为洞挖并尽量减少高边坡洞挖,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还可以减少下河石渣10多万立方米。对施工中的弃渣,不搞“一弃了之”,而是因地制宜,用于填充溶洞。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