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观点评论 » 正文

破坏水的发展是“失血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1年8月12日 来源:解放日报

....

    “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近日关于“水流困局”的讨论,让鲁迅80多年前发出的这一警示,尤显意味深长。


    去年此时,舟曲泥石流演成国殇;一年之后,白龙江流域小水电站影响水文生态;高尔夫球场私自挖井、污染水源再起争议;一半左右的地表水被污染,近六成地下水水质较差……水脏了、水干了,丧失生存空间的将不仅仅是鱼。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水被认为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城市的发展、能源的开发,往往不惮于“涸泽”。但是,人类活动必然会影响环境。植被破坏、土地硬化,土壤的持水能力必然减退,北京平原从水渠纵横到缺水严重,就是例证。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发展之本。以舟曲为例,小水电过度建设使江河断流,影响育林和农业生产,更使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发展面临饮鸩止渴的险境。不仅是小水电,整个水资源的利用,都不能一味上马、粗放开发,而必须是在环保前提下的科学发展。


    水流的困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的困局。水电资源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南山区,“靠水吃水”的发展模式使得水资源难以承载一些地方干部强烈的发展冲动和畸形的政绩观念。另一方面,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跟不上城市化迅速推进的步伐,无论是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建设还是用水的计划和分配,既缺少合理标准也没有强力执行。


    水资源、水环境的管理部门,不管是水利部门、地质部门、环保部门还是市政部门,在某种程度上都处于弱势。在一些地方看来,它们不能产生直接的“效益”,不是发展的推动者,而是发展的“消费者”。


    如果说安全生产事故背后是“带血的发展”,那么破坏水资源的发展则是“失血的发展”。这虽然可能带来短期收益,但长久来看,却不仅会产生生态问题,有损公众健康权、生命权,更会让地方经济失去基础,陷入发展的贫血。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