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横空出台,搅乱了光伏招标的“一池春水”。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通知,规定在今年7月1日前核准建设、12月31日前能够建成投产、发改委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1.15元/千瓦时。
7月1日,成为了中国太阳能光伏项目的分水岭。与此相呼应,这一天也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抢跑的“大限”。
“企业8月份拿到的省发改委的批文,可是落款的日期却是6月份的。”一位接近五大电力集团高层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类似的项目在最近批量产生。国家原本规划5年的光伏装机容量,短短一个月就几乎完成了。”
7月玄机
8月1日,《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出现在国家发改委官网上。
据记者了解,“通知”在一周前的7月24日,已在发改委系统内部下发。
依据“通知”,光伏发电项目以今年7月1日为节点,划分了两类价格标准:7月1日前核准、今年年底前建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统一确定为1.15元/千瓦时(含税,下同);7月1日后核准建设的,以及7月1日前核准但截至今年底没有建成投产的,上网电价均按1元/千瓦时执行(西藏除外)。
光伏标杆电价以如此身姿出台,普遍出乎业内人士的预料。
2009年3月,发改委主持了“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公开招标,中标价1.09元;同年10月,发改委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标杆电价将在1.1元~1.2元/千瓦时之间,比“敦煌项目”中标价略高。
2011年,新一轮的光伏招标即将开标,据参与招标的人士透露,由于光伏成本大幅度下降,企业的报价大多数低于1元/千瓦时。
此时,发改委突然将标杆电价定在了1.1元/千瓦时之上。
“光伏招标瞬间乱套了,就像有个富豪在大街上摆满了燕鲍翅的宴席,谁会再去饭店吃四菜一汤?”一位接近招标的专家告诉记者。
于是,企业纷纷转身将关注投向了项目审批的时间,力争能够搭上光伏高价的“最后一班车”。
2011年4月28日,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吴贵辉在会议上讲话时表示,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500万千瓦。
国家能源局的内部统计显示,7月底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360万千瓦;而截至8月中旬,这个数据已近500万千瓦。光伏发电“十二五”的500万千瓦目标,因为新的价格政策“被实现”。
细节争议
“好的开端,问题不少。”8月12日,在中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路线图(下称“路线图”)发布会现场,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如此评价光伏标杆电价方案。
同任何一项政策出台一样,标杆定价也逃脱不了业界的诟病和争议。在促进光伏发展的大方向上业界虽一致评价颇高,但在细节问题上的争议并不小,方案细节模糊、补贴标准不明确是主要问题。
按照现行方案,7月1日成了一个主要的时间节点,此前核准与此后核准的光伏项目享受到的待遇将截然不同。但截至目前,发改委并未公布项目核准名单,哪些项目可以得到补贴、哪些项目不可以,依然是云遮雾罩。
“市场方向很混乱,不清楚发改委对补贴项目限定到底是怎么样的。截至目前,还没有看到有项目已经拿到补贴。限定标准太粗略、太模糊,应该进一步明确才好。”绿点战略咨询副总裁鲍伟鸿评价说。现行方案中“一刀切”的做法,也遭到了行业内部的异议。“中国幅员辽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光照条件差别巨大、用电负荷不一样、输电成本也不一样,只确定了全国统一价在具体执行时可能会有问题。”阿特斯太阳能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瞿晓华告诉记者。
根据现有的行业发展水平,1元/千瓦时的光伏上网电价水平,在部分西部地区已具备了比较不错的投资收益率。宏源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在1800有效利用小时数的地区,1.15元/度的电价对应内部收益率是9.84%,已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1元/度对应的内部收益率也达到了7.44%。
不过在东部等日照条件不佳的地区,1元/千瓦时的电价水平下,企业只能实现微利或者亏损。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