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产电池起家终成“汽车大王”财富积聚过程清晰透明
2009年9月28日,海南清水湾。英国人胡润又把他的百富榜,在这个天气清爽的日子里,向外界公布了。
在今年的“胡润百富榜”榜单上,“汽车大王”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张茵家族以财富330亿元排名第二。
记者注意到,胡润百富榜,于1990年推出,至今已整整10年。在10年的1330名上榜富豪中,先后有49名富豪“意外”落马发生变故,其中19人获刑入狱或等候宣判。有人甚至将胡润百富榜称为“杀猪榜”。
43岁的王传福此次首度登上首富宝座,值得玩味的地方颇多:一是过去的一年,遭遇了金融危机,汽车行业是重灾区;二是王传福一年的财富增加值达到290亿元;三是从上年排名的第103位直接跃升至第一位。
那么,新首富身上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让他从原本排名靠后一跃而成财富明星?“胡润杀猪榜”梦靥般的轮回,是否会绕他而过?
疯狂的“下海”之举
1966年2月15日,安徽无为县一户普通农家,诞下一个男孩。他就是王传福。
和大多数当地农村的孩子一样,王传福按部就班地读完了初高中,并于1983年7月考入中南工业大学(即现在的中南大学),并在该校的冶金物理化学系就读。4年后,王传福毕业分配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以下简称有色研究院)。
仅仅过了5年的时间,26岁的王传福便被破格提拔为有色研究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级干部。1993年,有色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被任命为该公司总经理。
在实践中,王传福发现,随着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国内电池产业广阔的市场空间将被打开。进一步观察后,王传福发现,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上规模,就能干出大事业。”
1995年2月,辞去公职的王传福从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了250万元钱,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招集了20多位员工,在深圳莲塘的一个旧车间里开始了创业之旅。
从一开始,王传福就将自己公司的发展目标定位为高端产品,即技术含量最高、利润也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随后,他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国际市场产业转移的机会,迅速做大了自己。
“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决定马上涉足镍镉电池生产。”某媒体在报道王传福时如是说。
“根据企业的特点,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
1996年,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4位。这一年,比亚迪公司注册资金从450万元扩大到3000万元。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块,一举进入世界前7名。2000年,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并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实现了13.65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
“技术狂人”走上实业之路
就在王传福在电池市场如日中天的时候,如同当年从国有公司总经理位置上下海的疯狂之举一样,王传福又作出了一个大胆决策,进入汽车行业。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高调宣布,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至此,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2003年8月,在陕西广东经贸合作推介会上,比亚迪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订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合同,项目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这一年,王传福首次进入排行榜单,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位列第13位。
2004年1月,深圳市有200辆比亚迪制造的锂离子纯电动汽车投入出租运营,成为全国第一个电动车示范区,真正实现尾气零排放。这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可行驶350公里,成本价在10万元到12万元之间,零售价在14万元左右。2006年,比亚迪电动车正式开始商业运营。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