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首届曹妃甸论坛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出席论坛的有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兄弟省市的代表、国际组织、友好省州市的代表,以及各界友好人士、著名专家和知名企业家等各界嘉宾。以下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副主任在第二次全体会议暨第一次分论坛上的发言:
谢谢主席,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我想就应对气候变化、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提高以碳排放生产率为重点的减排战略这个问题谈一点初步的意见。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挑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几年前如果大家的分歧还比较多,对它的严峻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最近一段时期,这方面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共识迅速在增加,且不说高层的表态。前两天我见了中国一个很小的企业的企业家,他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给我讲述应该怎么节能减排,我说为什么要节能减排,他说要应对气候变化。所以当时我有一种感觉,气候变化的问题,我们且不说深入人心,实际上知识是在迅速普及,而且普及的速度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感觉到国际社会的行动仍然滞后。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讲,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最近哥本哈根的这次会议,大家寄予厚望,我们希望成功,但是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问题在于减排多少,基本上是靠自愿、靠觉悟,缺少一个公平合理的基础,缺少强制力。即使达成某种协议,那么能不能执行呢,像《京都议定书》,是有协议、有指标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执行得并不好。所以我们感觉到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减少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性的责任体系,缺少一个以公平合理的原则作为基础、责任不可推卸、有强制约束力的这样一个责任体系。
如何建设这样一个体系?我想这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任务。昨天的发言中,有很多位发言者也探讨了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想用很简短的说法,把我们最近的一些考虑跟大家进行交流。
我想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应该大体上包含几个要素。
第一,就是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作为排放权确定的基础。这个尺度现在还有更大的争议,特别是有些人还有一些意见。但是我们感觉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最为公平合理的尺度。
第二,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作为基准,对每个国家历史上的排放做一个帐户,如果你超过了这样一个基准,就是有赤字,如果你没有达到这样一个基准,实际上是有盈余。根据我们初步的测算,发达国家的赤字是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现在还有一定的盈余,但是盈余的空间也在迅速减小。
第三,每个国家对自己的帐户建立责任制,无论自身的减排,还是像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或者叫援助,实际上都可以在这个帐户中间进行核减。这样的话我们建立一个确实有约束力的责任体系,各家自扫门前雪,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我们现在缺少这样一个责任体系。
而且我们可以预期,只有在建立全球减排责任体系上取得进展,国家社会的减排才可以取得重大、可持续的推进。包括我们今天参加会议的国际上的朋友,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交流,来共同推进这样目标的实现。
我想讲的另外一个问题,可能是中国听众们更加关心的,或者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建立了全球减排责任体系,或者其他类型的减排责任机制以后,减排这件事情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个问题我们通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减排将会增加经济增长的成本,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感觉到这个事对我们是一种约束。这个看法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我们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这种看法是片面和短视的,减排对人类社会提出的真正挑战是,以同样数量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或者说以同样数量的产出,我们需要用更少的碳排放。刚才叶省长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所以简而言之,我们减排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生产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新的技术出来,要有新的工艺、新的生产方法、新的运行机制,乃至新的制度安排。我们的眼光稍微放远一点,实际上它是人类社会一次重大的创新机遇。所以我们刚才讲了,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减排责任体系,实质上就是要形成一个以提高碳排放生产率为核心的激励机制,这个激励机制国际上需要建立,我们国内每个省、每个市都需要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然后促进相关领域的竞争,并为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