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我国浅层地下水73.8%属五类水质的污染困局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1日 来源:时代周报

....

    云南曲靖市陆良化工厂,今年8月非法倾倒工业废料铬渣造成重大环境污染,造成附近的村庄兴隆村癌症高发,涉嫌污染附近的珠江上游河水,并导致珠江下游的珠三角地区居民人心惶惶。


    随后,国家环保部责令该工厂在铬渣无害化处理完成前停产整顿。但陆良化工厂在禁令下达后未达一个月,就部分复工生产。曲靖铬渣事件重新引发人们对水污染问题的关注。


    就在10月28日,环保部、国土部与水利部联合召开了《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新闻发布会,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根据一项多年调查统计,公布了大致状况。


    地下水质呈恶化趋势


    陶庆法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2005年起,先后启动初步调查,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淮河流域的地下水污染。涉及面积44万平方米,采集和检测地下水样品1。2万多组,以重金属、“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微量有机物为重点调查对象。


    陶庆法说:“中国地下水水质堪忧,主要城市及城镇周边地区地下水普遍检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但超标率较低”。


    虽然“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检出率较高,表明主要城市及城镇周边地区普遍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陶庆法表示,超标率较低,其中珠三角地区的铅、砷检出率达到45。7%、39。1%,超标率并不高。


    11月6日召开的“2011年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国家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在会上透露,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仍然严重,20%的水质为不宜饮用的劣Ⅴ类。


    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比较各地的水质,“南方优于北方、山区优于平原、深层优于浅层”。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评价:全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有37%的面积达不到三类水质标准。2009年,京、辽、吉、沪、苏、粤、琼、宁8省份641眼井水质检测显示,符合三类的占26。2%,四到五类水(较差—极差)占73。8%。


    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明确提出“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中国环境污染防治已经初步实现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开始进入防治并举、系统管理的新阶段。


    三部委预计,2015年年底前,中国将完成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工作,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地下水污染成因和发展趋势。到2020年,对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实现全面监控,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建成。


    被综合性污染


    在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看来,中国华北地区的浅层水的污染问题也非常突出。


    2009年,北京市平原区枯水期监测了322眼地下水监测井,除汞和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未检出外,其它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姜文来团队当时根据全国2293浅层地下和1601个深层地下水监测点监测资料,分析得出结果:在浅层地下水中,我国地下水较差—极差占55。8%,优良—良好占44。2%,除西南地区优良—较好以外,其他地区都是较差—极差,“特别是华北地区较差—极差高达65。11%”。


    而在深层地下水中,优良—较好占57。9%,较差—极差占42。1%,尤其是中南、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较差—极差占54%和53%。中国总体来说,深层地下水优于浅层地下水。


    姜文来表示,“总体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优良—较好地下水占51%,较差—极差占49%,两者旗鼓相当,我国地下水水质不容乐观”。


    中国水利协会资深专家李贵宝同样认为,“我国地下水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国土部和水利部对全国182个城市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110个。结果表明,水质呈较差—极差级的监测点占全部监测点的57。2%。与上一年比较,全国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状况,其中呈变好趋势的城市分布在华东地区,水质呈变差趋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


    而著名环保组织NGO“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也表示:“在中国华北平原,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巨大的漏斗区,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最为严重。”


    综合性污染导致中国各地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中国水利协会资深专家李贵宝解释说:“中国地下水的污染主要由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所造成,所以,一切造成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因素都是地下水污染的成因”。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