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2011年国内节能减排的完成情况及如何更好地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齐建国。
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全国节能减排并没完成既定目标,不同地区完成情况也各不相同。您认为目前东、中、西部省份节能减排的完成情况有哪些特点和不同,节能减排的完成在全国呈现出什么不同特点?
齐建国:2011年节能减排任务不能完成是在意料之中的。到2009年末,我国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仅下降15.61%。为了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2011年下降的幅度必须要比2009年再下降5.2%,但2010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仅比2009年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因此,到2010年下半年,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目标,纷纷对高能耗企业采取拉闸限电等强制措施,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即便如此,到2010年末,单位GDP能耗也仍然只比2005年降低19.06%,没有达到20%的目标。进入2011年,由于市场的需求拉动,各地高耗能企业重新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单位GDP能耗出现反弹,污染物排放降低速度放慢甚至短暂上升是很正常的。
从地域范围看,各省市产业结构不同,节能减排效果也各不相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没有摆脱高度依赖资源开采和加工产业发展的局面,无论是单位GDP能耗,还是污染排放总量,都存在一定刚性,技术节能减排的潜力较大,但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较小,甚至由于重化工产业发展快于其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的贡献是负的。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西部和中部基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产业增长较快,它们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在上升,自然会使全国的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东部地区虽然技术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产业结构重型化的问题。虽然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重化工业在规模化的趋势下,有向东部沿海地区规模化集聚的趋势。因此,东部地区节能减排的结构性压力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这是一种经济规律使然,也是必然。
中国经济导报:减少污染排放未达目标是节能减排未完成目标的重要原因。有害气体减排指标中有两个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新提出来的,“十二五”减排目标氨氮等气体减排完成情况分别怎样?未完成的原因有哪些?尤其是氮氧化物这个指标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您认为应该要采取哪些措施?
齐建国:污染减排目标既有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的原因,也有技术投入不足的原因,还有制度和法律执行不利的原因。“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目标超额完成,主要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例如,电力行业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大户之一,“十一五”前两年二氧化硫减排效果不明显,但后来实施了脱硫电价,使得电厂脱硫不会降低企业利润,大大激发了火力发电企业的脱硫积极性,再加上淘汰大量技术落后的小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快速下降。COD排放总量超额完成任务也与国家大力支持建设污水处理厂、关停并转污水排放严重的小企业有直接关系。但是,电力行业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潜力日益降低,继续降低排放总量,需要二氧化硫排放大户冶金行业实施脱硫措施。但冶金行业脱硫在技术上比电力行业困难得多,而国家并没有出台像电力行业那样强制脱硫的价格政策和法规,仅仅在烧结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因此,继续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难度日益加大。
“十二五”国家又提出了氮氧化物、氨氮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新的约束性指标。2011年这几个指标完成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氮氧化物指标完成最差。氮氧化物排放的主要行业依然是电力、冶金等高耗能产业。首先,针对脱硝(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经济政策尚没有出台,企业仍然处在观望阶段;其次,脱硝的技术没有脱硫技术成熟,企业需要增加大量成本。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