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此前一项预测显示,我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废水治理投入将分别达1.05万亿元和1.39万亿元,其中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投资将分别达4355亿元和4590亿元。业内认为,在上述政策背景下,分离膜行业将迎来“黄金十年”,战略机遇凸显。
中国水资源正日益稀缺而工业化仍在高速推进,如何缓解资源与发展这对矛盾已成我国“十二五”期间面对的一大难题。作为解决路径之一,在水处理、氯碱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分离膜将扮演一个关键角色。
记者日前从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尤金德处获悉,该协会负责编制的《分离膜“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日前已制订完毕并上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国家相关部委,未来有可能被单列为《高性能膜材料“十二五”专项规划》。根据规划,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大举提高分离膜的自给率,在分离膜全领域形成完备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并实现进口替代,相关品种产能也将大幅增长。
规划主要起草人——中国膜工业协会工程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陈观文研究员告诉本报记者,这份规划预计将分别被纳入工信部的《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以及科技部的《高新技术“十二五”规划》,对分离膜行业未来5年的大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超滤和微滤膜:水处理“魔法棒”
作为20世纪末才兴起的一种水处理技术,分离膜技术在业外并不知名,当前产业规模也很小。但“十二五”期间,中国对水资源的处理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在水处理领域举足轻重的分离膜技术也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用水安全作为首要大事,而实现饮用水的安全处理,事实证明非‘膜’不可。”尤金德说。
根据《分离膜“十二五”规划》,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大举提高分离膜的自给率,在分离膜全领域形成完备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并实现进口替代,其中涉及水处理的超滤和微滤膜年产能就将达到4500万~5000万平方米;电驱动膜形成100万~130万平方米的年产能。
“中国有3亿人喝不到达标水,而2012年将实施的饮用水新标准在当前大部分地方都达不到,这都需要依靠膜法处理来达标。”陈观文说。
据了解,最迟将于2012年7月1日强制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将饮用水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并对原标准35项指标中的8项进行了修订。按照这个标准,用膜法对饮用水深度处理是必经之路。
“原先业界不愿用膜,因为膜太贵,但现在不同了,膜法处理自来水厂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获得认可和推广。”陈观文说。
从“十一五”末开始,用膜法处理城市用水的工程已陆续开工。
杭州、无锡、东营、北京等地建设了膜法水处理自来水厂。其中,北京去年年底规划的50万吨/天自来水厂已通过认证,规模被称为全球最大。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家年处理50万吨的水厂全部采用膜法处理,将需要多少膜?中国又有多少家这样的厂需要改造?这是一块相当大的市场。”陈观文说。
此次的规划也提及,“十二五”将建设处理规模为50万-75万立方米/天的自来水膜法净化工程。
“不仅如此,在污水处理、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方面,分离膜也有用武之地。”据陈观文介绍,国家未来可能对一些新上大型项目不配给用水指标,而要求企业必须使用市政废水,这就需要通过膜法处理将废水变成可利用的再生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