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环保局局长文铁军最近在忙着“拆烟囱”——位于市区的一家纺织厂马上要使用更清洁、更高效的天然气锅炉,上世纪80年代为燃煤锅炉建的80多米高的烟囱行将被爆破。
“从2006年起,我们已督促株洲的企业‘拆’了大约一、两百根污染严重或废弃的烟囱,最高的一个有180米,是全亚洲拆掉的烟囱中最高的一个。”文铁军说。
“烟囱崇拜”的惨重代价
林立的烟囱曾是株洲这个华中工业重镇的荣耀,但现在,冒出有害粉尘和温室气体的烟囱成为中国竭力治理的对象,“低碳”发展渐成共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不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说:“中国将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不断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烟囱的纷纷倒掉是64岁的株洲市民欧厚金当初未曾料到的。他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看见烟囱冒黑烟、听见厂房机器隆隆响,大家就特别高兴,这说明生产形势一片大好。”
株洲距离毛泽东的家乡韶山仅60公里路程,这是承载新中国工业化梦想的一座新兴城市。上个五十年代初,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全国布局工业基地,株洲名列其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陆续建起冶炼厂、化工厂、机械厂等,一个湘江边的7000人小镇最终发展为近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
株洲无疑是中国的缩影——从50年代初钢产量不足世界产量的千分之一到2008年粗钢产量占全球产量的近40%,从1959年不足2万辆的汽车年产量到去年的近935万辆,仅次于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用60年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大国的快速转型,而高低密集的烟囱一度作为工业化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甚至曾有作家把烟囱冒出的浓烟赞美为“像一朵朵水墨画的大牡丹”。
本世纪初,再次让株洲闻名全国的依然是烟囱,不过却是因为浓烟导致的严重空气污染。2004年,在全国113个城市的环境质量考评中,株洲排名倒数第二,从烟囱排出大量废气让这里成为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工业区周边总是弥漫着一股浓重刺鼻的怪味,老远就能闻见。”欧厚金说,“工业让株洲经济腾飞,但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文铁军坦言,2004年株洲“入选”环境污染黑名单一事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的环保部门,他们开始大力督促企业治理废水,削减废气,加装除尘脱硫装置,“即便烟囱不拆,冒出来的烟也要尽可能是干净一些的”。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