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玻璃’一直压在我心上,是东进战略的拦路虎。南玻、澳联问题必须要在两个月内处理好,否则我环保局长辞职不干。”在前日召开的广州市环境执法暨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市环保局局长丁红都对污染企业放出了狠话。他同时强调,今年环保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对环境违法要“零容忍”,对情节恶劣的要“五个一律”。
纵观从2005年开始刮起的“环评风暴”,当时的环保总局一口气叫停了涉及13个省市的30个项目,但是“环评风暴”年年吹,却似乎面临着“高调叫停低调复工”的共同结局。旧伤未愈,新痛又起。今年以来,环保部门还明显感到了来自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给环保带来的压力,最近环保部曾对20个省、40个市的新建项目进行了调研,发现了部分未批先建的项目。环保所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尤其在不少项目都纷纷上马的背景下。直至今年6月,环保总局在调整为部级单位之后首开罚单亮黄牌,让更多人期待环保部门能一改“环评是橡皮图章”的印象。
环保官员撂狠话的,丁红都不是第一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搞环保的难处。在之前的一场国新办发布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即使在金融危机下,仍要重点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项目,我们宁可现在做“恶人”,也绝不能将来做“历史的罪人”。还有那个曾经引爆舆论沸点的侯宜中,他以退居二线的环保局书记身份,4年来不断向上级举报两家污染企业的现实,让公众在无奈中感受了愤怒。此次,丁红都在会上点名直斥某些企业毫无社会责任感,长期拒绝整改,并用“心惊肉跳”来形容呈几倍增长的罚款,甚至把头上的乌纱都拿出来做赌注。这都不难看出在发展与环保的博弈间,环保官员们在现实中面临着抉择。
在从前,每每谈及环保,总不免有人拿出“发展”这一“硬道理”挡道甚至打将过来。但我们日渐发现,当发展是建筑在牺牲环境、忽视透支的基础上,如此换来的发展,充其量只是剜肉补疮,而绝不是真正的发展。强化环保部门的力量,从去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改为国家环境保护部中,看出了决策者的决心,让环保部门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的综合决策。但如果仅仅是名称的变更,效果还是那个效果,这无疑是不够的。环保涉及到全国上上下下,如何处理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地方上各个部门、企业、行业之间利益冲突的问题。而环保部门能否在与各种利益集团的激烈博弈中挺住不动摇,并获得其他部门的支持与认可,这就需要更多制度架构上的保证。
应当说,环保官员把头顶乌纱拿下来做保证、纷纷撂狠话,让我们看到了环保力量的日渐强大与苏醒,这比官员们掩耳盗铃、指鹿为马强不知道多少倍。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官员的乌纱保证,而是一套设计合理、有效抗衡、严格执行的环保制度。否则,污染源头走了又来,整改企业停了又开,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浮浮沉沉,这总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答案与方法。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