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观点评论 » 正文

人大环境学院副院长:污泥处理行业有两大“绊脚石”

发布时间:2013年9月11日 来源:中国水网

“十二五“规划提出目标: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据统计,当前....

“十二五“规划提出目标: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据统计,当前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安全处理率不足10%。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污泥产业前行的脚步?

国家对污泥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产业所需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并不大,但污泥问题却迟迟未能有效缓解。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教授认为,深究其因,主要是污泥核心政策的缺失以及技术路线的争论。

核心政策缺失

明确部门责任,加强绩效考核

当前我国污泥政策多集中在技术政策或技术指南等细节性政策上,而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政策至今仍是空白。什么是关键政策?王洪臣认为,首先应明确部门责任。由于污泥是个社会问题,涉及环保、建设、农业、国土以及发改等多个部门,一个部门无法单独解决问题,应有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其次,应建立考核机制,或与已有考核机制挂钩,明确奖惩。责任不明确就会扯皮,意见不一致时就会放一放;没有考核就没有压力,从而也就没有动力。明确责任,奖罚分明,就是关键政策,没有这样的政策,就难以推进。

众所周知,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发展迅速,建成投入运行的三千多座污水处理厂为水污染控制发挥了根本性作用。取得这样的成果,固然有水污染压力的原因,但部门职责明确以及关键政策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路线争论

陷入到了简单的技术路线之争,没有考虑综合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污泥有效处置率低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源于接连不断的技术路线之争。”王洪臣指出。

污泥处理技术路线有厌氧消化、好氧堆肥、焚烧、热干化、石灰稳定等。目前在污泥处置方向、技术路线方面,大家的分歧比较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尤其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往往还是“陷入对单一技术路线的争论。”王洪臣如是说,“单纯的认为是土地利用好还是焚烧好,有我没你的感觉。”

王洪臣认为,污泥综合解决方案应该是融合现有的有效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面向问题、从源头到末端综合解决城镇污泥问题。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应综合考虑污泥泥质特征、当地的土地资源、环境背景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地区的污泥处置方式或组合。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