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太阳帽”,身披保温层,内装恒温恒湿系统,脚踩地源
热泵……一身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建筑时尚又环保,从设计到建设落成焕发着“绿色生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正在对全市首批60幢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建筑,开展
节能环保“期中测验” 评估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营效果,结果却出人意料 几乎所有“答卷”都让人不满意:绿色技术“纸上画”、绿色应用“墙上挂”、绿色节能难长效。
业内专家指出:绿色建筑前期设计犹如“技术选秀”,具体应用忽略使用者习惯,后期绿色运营维护更几乎为零,这直接导致一些项目沦为新技术的低效堆砌。
设计不能只瞄准高科技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杨建荣博士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公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的建筑项目)1025个,其中上海86个,名列前茅。
不过,这些建造设计之初已经获得绿色设计标识的建筑,运营一年后只有不到10%能继续获得“节能勋章” 绿色运营标识。绝大部分项目的“绿色荣誉”只是停留在图纸上和竣工之初,用上一段时间后出现各种“水土不服”。例如,上海一幢办公楼在绿色设计之初,简单照搬了德国高标准围炉结构节能设计,保温性能和气密性很好,却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滨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某些特定季节自然风充足,室内温度过高而室外温度适宜时,通过开窗就能快速排出热量。结果,整幢大楼几乎开不了窗,全靠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来调温,不仅先期绿色技术成本投入高,后期用能成本也高。
没有一项节能技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绿色建筑技术不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关注末端使用的真正需求,充分考虑建筑用途和使用者的生活习惯,绿色建筑的技术才能“打动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技术中心主任田炜指出,一些建筑项目为了绿色而绿色,积极采用各种节能设备,消极关注技术的使用环境,节能建筑很可能变成耗能大户。
他还表示,不同功能的建筑使用要求不同,采用的节能技术自然也不同,有时候一个低技术的精巧设计,就会事半功倍。以上海市汇金广场、飞洲国际两座商场为例,统计显示照明都占商场建筑总能耗的一半,这与一般办公楼不到20%的照明耗能完全不同。“因此,可通过节能灯具、智能分时控制及优化设计照明供电系统等技术,降低能耗。”在田炜眼中,只要与终端用能模式匹配,就算不那么“高新”的绿色技术,同样是上佳选择,“在中小学教室的绿色节能设计中,纵向分区控制,也就是靠窗一排、当中几排、靠门一排的灯各自有一个开关控制,就可节省2/3的照明能耗。”
“使用说明书”可减少误操作
据了解我国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大体分“两步走”:设计草图画上各种各样的绿色技术,建筑施工中“挂上”节能设备,即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待项目建成后运营一年再评估达标,才获得绿色运营标识。目前,国内大部分绿色建筑迈出了“第一步”,却难以踏出“第二步”,仅仅满足于戴上一顶“技术帽”即可。
实际上,这顶“技术帽” 可再生能源的选择,只是绿色建筑的夺目塔尖,非扎实根基。田炜画出一座绿色建筑技术选择的“金字塔”模型:塔尖是对可再生能源的选择,引人注目却应用最少;第二层为提高已有设备能效,较新技术的采用广泛许多;第三层则是基于建筑功能和使用者习惯的建筑设计,包括自然采光、通风、遮阳,墙体保温和隔热,立体绿化等技术含量不高,却匠心独具的高效节能手段。
以此次调查中的本市60多个示范绿色建筑为例,有的建筑配备了很好的
太阳能热水泵,之前运行良好,由于换了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不会用,就此成了摆设;有的项目设计科学、建设精心,建成后才发现太阳能板放置的地方完全被隔壁房子阴影遮挡,形同虚设;还有的
光伏蓄电池坏了,业主一天到晚要换,物业却没钱换,整套系统就废了……这一现状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而且可能影响政府部门对
建筑节能的决策和规划。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
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建议,尽快建立并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能效评价体系,从建筑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收集大量数据,科学测算评估建筑实际的节能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
“为了保证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绿意盎然’,建筑投入使用之际,应由设计和施工方出具一份绿色建筑使用说明书,给建筑的使用业主和管理物业,以便后续运营和维护有的放矢。”田炜告诉笔者,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不同,技术设备较多,节能设计处处用心,若是使用不当或操作有误,不仅不节能,反而增加能耗。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