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品牌故事 » 正文

“金王”林世荣:亿万传奇始于一筐香蕉

发布时间:2010年3月3日 来源:生意场

....

  走路极快的林世荣,不是一个有耐性的人,即使在品牌建设、推广这档事情上。


  三天,仅仅是三天,他要将默默无闻的“金至尊”做成全香港知名度最高的珠宝品牌。奇迹地,他成功了。


  成功,由“非常”造就


  显然,林世荣,这个拥有一家市值5亿港元上市公司恒丰金业、缔造了“全世界最豪华洗手间”的香港人,最喜欢在“不恰当”的时候做一些“非常”事情。


  例如,他选择在1979年,香港人连续逗留3天以上就要接受政府审查、缺电少水时有发生的岁月里,在广东省的东莞市开设在内地的第一家金饰加工厂,而这家工厂的名字——“恒丰”后来更被林世荣用来命名他的珠宝王国。


  又例如,他选择在金融风暴过后、百业萧条的香港,用380公斤黄金、6200颗宝石和珍珠,合共3800万港元做出了一个洗手间,免费让游客参观。


  再例如,他选择在SARS横行、各行各业纷纷缩减投资的时候,大量买下位于香港闹市的店铺,扩张自己的珠宝零售版图。


  是的,林世荣就是这样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他总是令人诧异地挑选别人认为“不恰当”的时机做一些“非常”的事情。但这些举动,却没让他的对手有太多嗤笑的机会。因为,每一次,这些“非常”行径最后都能为林世荣带来另一个事业的高峰。


  1979年建立的那家工厂,今天是东莞惟一拥有金饰加工牌照的企业,同时也是林世荣一手建立的恒丰金业在内地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2001年建造的黄金洗手间,让恒丰金业及其“金至尊”品牌一夜之间拥有极高的知名度,现在为“金至尊”珠宝带来每天最高达两万人的顾客流量;2004年SARS期间低价买入的店铺,也已经成为了恒丰金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


  看来,林世荣似乎是个运气不错的人。


  传奇,由一筐香蕉开始


  但林世荣显然不认为自己的运气比别人好。这个刚刚“知天命”的香港人似乎更喜欢将他的传奇经历归结为“洞察先机”的智慧——又或者叫商业天赋。


  坐在那间位于“黄金洗手间”楼上、但同样金碧辉煌的办公室里,林世荣第N次讲述他那些富有传奇性的创业经历。


  传奇应该从上世纪60年代一筐香蕉说起。


  自小失去父亲的林世荣,与母亲和兄弟在广东一个叫海丰的临海小城相依为命。这个贫穷的家庭惟一收入来源,就是到街头叫卖香蕉,一种在当地像台风一样寻常的水果。


  亲身经历几次买卖之后,林世荣发现,同样的香蕉,要卖得比别人更高的价钱,必须得作一些“经营上”的改变。


  于是,1966年的海丰街头每天早上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群衣衫破旧的小孩在他们那位神情狡谲的“头儿”的带领下,把守了小城里每一个主要的路口,他们以很低的价钱买下几乎所有能碰到的新鲜香蕉。而中午时分,大街上就会出现一大群叫卖香蕉的孩子。这段时期,海丰人突然发现,以往那些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香蕉竟然涨价了。


  这次“垄断销售”让林世荣第一次意识到,做买卖,就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这年,他11岁。
  1977年,22岁的林世荣迫于生活压力,只身离开海丰,奔赴香港。最初,这个年轻人的经历与几乎所有去香港寻梦的人一样:拼命干活,抓住一切能让他们继续生存的机会。


  但林世荣的故事在一年之后就发生了彻底的转折。


  机会,在危险中获取


  1978年,香港出现第一家大型超市。当时在杂货店做伙计的林世荣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处的行业将面临灭顶的危机,他必须另谋出路。


  中国人“一技傍身”的传统思想,加上当时香港繁荣的金饰行业让他作出一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成为金饰作坊一名月薪300港元的普通学徒。


  3个月之后,当林世荣走出那家作坊,他已经是一名打金师傅。深得师父欢心让他的学徒生涯比任何人都短。
 

  凭借着亲戚送的一张旧桌子、一把金饰加工必需的火枪和锤子,以及用全部积蓄2000港元换成的3两黄金,打金师傅林世荣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其商业天赋再次展现。


  与其他打金师父被动地等订单不一样的是,一开始林世荣就利用那3两黄金,按自己最擅长的款式设计加工出一些金饰,然后拿着这些产品到大型的金行推销。“我设计的东西独一无二,这些金行非常喜欢我的产品。他们甚至拿出一些黄金,让我大量加工。”谈到这段往事时,林世荣依然带着那种从采访开始就挂在脸上的、心不在焉的微笑,但此刻他的眼睛开始闪动着耀眼的光芒。


  接下来的历史,不过是类似推销行动的重演,广为人知的是,一年之后打金师傅林世荣开始办起了自己的加工厂。


  1979年,24岁的林世荣在同行们诧异的眼光下,坐5小时火车来到毗邻香港的广东东莞,建立了第一家首饰加工厂,取名“恒丰”。“当时我不过是想成为一个上百人工厂的老板,每天只需到工场巡视一下就够了,不必为着亲手加工那些金饰而起早摸黑。……那时香港工人薪水很高,我只能到内地去。”被问到为何会选择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政策环境尚未明朗的年代,毅然回内地投资时,林世荣淡淡地这样说道。而工厂名字“恒丰”,也在这一年成为了他在香港开设的公司的名字。

3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