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但他仍说:“作为科学家,首先要耐得住寂寞。”
已任科技部部长3年的万钢,走上仕途前是一位科学家。他曾作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研发出了“超越”系列燃料电池汽车,并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汽车风洞中心。
这样一位对新能源汽车情有独钟的部长,现在正着力推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他如何理解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容?科技部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6日,万钢在北京会议中心接受了第一财经的专访。
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打开通道”
第一财经:低碳经济成为今年政协的一号提案主题,对此你怎么看?
万钢:中国的低碳经济、技术,可以分三个层面来表述。
第一,能耗及排放量的减少。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就确定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以及COD(化学需氧量)和硫排放量减少的目标。从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看,我们很有信心COD和硫的排放量能达到甚至超过我们原来设定的目标,但在单位GDP能耗上还要下一把力。
第二,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包括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这方面,国家也已经确定了目标——到2020年,中国的单位GDP将减排温室气体40%~45%。按我的理解,温总理说40%~45%,对我们各部门来说,目标就是45%。因为温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说了:“我们一定能做好,而且我们可能会做得更好。”
第三,低碳不光是经济的低碳,更是生活的低碳。现在新能源价格仍然比较高。如果大家能自觉承担一部分价格,新能源产业自然就发展得更好。当然,这也可以从我们每个人少用一桶水、少买一双鞋、少坐一次飞机做起,从生活方式的转变做起。
第一财经:您的意思是,打开新能源市场的关键在于民众的意识?
万钢:认识一个新兴的东西需要过程。传统产业都已经有自己固有的商业运行模式了,新能源则不然。
比如太阳能发电产业,要从晶硅开始,然后切片,做成组件,才能发电,但发电后又有新问题——如何使用它呢,是用蓄电池把它储起来,还是并到电网上去?
将来可能每家每户都会用太阳能来发电,但这又引出一个新问题——发出来多余的电怎么办呢?扔掉它吗?不能这么浪费。这就需要低压配电,但不能让住户白白送电啊,而且用户用电和输电都要计算,各自价格还不一样,这就需要再装一个双向计算的电表。
所以,对于新兴产业,最关键的是研究如何打开其后面的通道。
战略新兴产业
既属“新兴”又是调整
第一财经: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战略产业将在多大程度改变中国的未来?
万钢:有四大领域,是我们认为在金融危机后具有重大突破可能的重要领域。
第一个是信息产业,现在已经进入物联网阶段,物联网的用途很大,网络经济还在发展,三网融合正在进行。
第二个是新能源,大到核能,小到家里的太阳能手电筒,都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个是生物领域,比如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环保等。
第四个是新材料,如纳米工程、表面加强、再利用等,先进制造业、大飞机、数控机床等都可以利用它们。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的是对经济、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领域,对这些产业,我们一是要高度关注,二是要作出正确选择。
比如能源领域,我们选择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选择电动汽车;医药领域,我们选择生物医药;农业领域,我们选择生物育种。
这次“两会”最热点的议题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从这个层面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既是新兴产业,又是(对现有经济结构的)调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