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从体育运动的举重,到创办实业的“举重”,再到领军社会团体和涉足政界的“举重”,神力集团董事长郑胜涛的身份在不断地改变,但不变的是他一身举重运动员的气质和意志、毅力、冲劲、闯劲。
在郑胜涛的身上,折射着温州企业家从埋头创业到事业有成,再到兼济天下的情怀……
举重情结
三奖中华大力士
在落幕不久的北京奥运会期间,神力集团董事长郑胜涛,以市举重协会奥运会观摩团团长的身份,带领15人的奥运会观摩团,抵京观看中国女将曹磊的75公斤级决赛,为曹磊的夺冠呐喊助威。同时,郑胜涛还宣布,神力集团将对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举重运动员每人奖励20万元,教练奖励10万元。这已是神力集团连续三届奖励奥运会中国举重冠军了,在国内,神力集团也是唯一一家连续三届对奥运会举重冠军进行奖励的企业。
郑胜涛认为,奥运金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士气,也能大大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而从具体项目看,举重又一向是我国的优质项目和“金牌大户”。早在2000年,“神力”就出资150万元,设立光彩神力报国奖,奖励在悉尼奥运会上勇夺5块金牌的中国举重健儿;2004年又继续赞助雅典奥运会中国举重健儿200万元。
而郑胜涛对举重情有独钟,更缘于他出身于举重运动员。“举重是运动之母,我就喜欢这个运动。”郑胜涛年轻时当过举重运动员。在那个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时代,郑胜涛以超凡的意志和毅力,在教练的指导下刻苦练习举重,并一举打破纪录,获得了温州举重冠军。可事隔不久,“文革”来临了,郑胜涛的“举重生涯”从此被断送。
但举重运动员的锻炼,造就了他遇重能举的秉性。
作为国家举重协会副主席,郑胜涛在了解到很多举重运动员营养跟不上,曾有运动员退役之后甚至以卖奖牌为生之后,感到非常痛心。他认为国家能够做的自己不做,国家帮不上的企业会尽力而为。他带头成立专门的基金,并联合一些企业,一方面鼓励和支持现役运动员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帮助安排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为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在温州带头筹建了“温州企业家助奥联谊会”。
一主两翼
神力多元化腾飞
郑胜涛是一个不甘失败的人。在告别“举重生涯”后,他进厂当了工人。1981年,郑胜涛出任了一个“街办”的电机厂的副厂长,将这个原先危机四伏的企业搞得生机勃勃。第二年,他自己租了几间房子,办了个小小的五金机械厂。用从一个面临倒闭的企业租来的旧机器,生产冲剪机和方箱。又以赚来的3000元钱,将这些旧机器折旧买下来,并逐渐扩充企业。1984年,郑胜涛正式亮出了“温州市鹿城印刷机械厂”的牌子。
在此后的一段温州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日子里,郑胜涛的企业成功地向市场推出系列机械产品,其中的“神力”印包机械,使国家邮政局的邮票印刷和公安部的防伪身份证印刷实现国产化,并进入了北欧、中东、东南亚、俄罗斯等国际市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