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言,中国可以推动清洁能源改革,但首先需要解决内部问题,如就业、资本投向、资产价格等,以促进传统出口依赖型产业的转型。同时,中国还应该效仿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所倡导的半导体和液晶革命。当年,日本就是利用这两大产业维持了自身的经济地位。中国也应该推进自身产品的优势分工,摆脱低水平加工,与美国形成经济上的共生关系。
日本经济之所以没有垮掉,最主要就依靠半导体和液晶两大产业。中国应该尽快形成在新能源方面的产业架构,尤其需要收购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建立一套独立的新能源产业体系。这套体系不仅能满足国内,同时也能满足全世界的需求。
由此,中美两国经济体将呈现互有优势的局面,相当于大幅调整了两国的贸易结构。而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此:其既能满足中国,也能满足美国的需求。
新能源是机遇而非负担
上海证券报:朱棣文此次访华的一项主要议题就是气候。这会否对今年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带来影响?
武建东:当然,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不会因为朱棣文的一次来华访问就决定走向。但中美如果能在气候、能源合作方面达成共识,则意味着世界经济就具备了一次重新振兴的逻辑起点。届时,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将成为中美这两个全球主要大国的机遇而非负担。在探索这一机遇的过程中,中美需要反复沟通才能达成协议。而一旦中美之间未能达成协议,则意味着未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所达成的协议也将失去意义。
事实上,中国具备和美国讨价还价的巨大空间。为此,中国应该尽快形成自身的新能源计划、清洁能源战略、气候管理规定以及奠定国际分工的总体战略思想。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