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4年间,脱硝装机复合增速达到78%。我们预计2012年随着火电企业经营情况好转和脱硝时限的逼近,脱硝新增装机增速将大幅回升,我们以2012-2014年分别完成1.6亿、2.1亿、2.42亿千瓦估算(含新建机组),则脱硝装机容量增速达到85%、84%、66%。
行业领先集团形成,竞争格局优于脱硫。脱硝与脱硫一样,走的同样是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路线。但同脱硫发展初期的边上项目边吸收消化技术不同,国内企业目前对脱硝技术已经有了相应的技术储备和工程经验。这些公司已经逐步成长为行业内的领先者。
行业领先集团形成,优化竞争格局。截至2011年底,国内在已投运的1.29亿kw脱硝机组,行业前10名企业完成9728万千瓦,占比75.4%。其中2011年投运脱硝机组约4732万千瓦,其中行业前10名达到3661万千瓦,占到77%;2011年新签订单行业前十名达到5134万千瓦。
从脱硝工程累计投运量、2011年投运量、2011年新订单量占比来看,三大锅炉、电力集团所属企业和专业环保公司将分享脱硝工程市场。其中三大锅炉集中于新建机组的脱硝装置建设;电力集团所属企业和专业环保企业集中于脱硝改造市场。2011年新签订单中电力集团所属企业市场占有率有所下滑,是因为2011年电力集团普遍亏损,对脱硝改造规划有所放慢,预计2012年内电力集团将对脱硝改造加快规划,订单将随之增长。
低氮燃烧领域龙头企业占优
面对即将爆发式发展的催化剂市场,国内企业加快了对催化剂的研发、投产速度。东方凯特瑞、远达环保、江苏龙源等公司先后引入国外技术并展开研发、实验,SCR脱硝催化剂市场竞争激烈,毛利率水平较低。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国内脱硝催化剂产能为7.3万m3,由于脱硝行业尚未启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也导致产能不能完全利用,且产品价格下滑,催化剂毛利率较低。
由于催化剂品质涉及电厂安全运行,从目前调研情况看,电厂普遍看重催化剂品质,部分电厂甚至主动要求催化剂原料采用进口。目前市场领先者为东锅凯特瑞、国电龙源和远达环保,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度较高。
看好具有脱硝工程经验和电力集团背景的企业。如龙源工程、远达环保等电力集团附属企业,又兼具脱硝工程经验;东方凯瑞特为火电设备生产企业,兼具脱硝工程经验,上述企业在催化剂市场的竞争中最被看好。原料端国产化加速,有望行业提高利润空间。
随着国内对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正式出台,脱硝市场将呈现大幅增长,脱硝催化剂及其材料纳米级钛白粉的需求将快速上升。未来催化剂原料若实现国产化,将会大大降低催化剂制造的成本,提高催化剂的利润空间。
低氮燃烧作为脱硝的必选技术,市场有望率先启动。对于电厂而言,采用低氮燃烧技术成本相对降低,同时又能改进老机组的燃烧效率,因而电厂积极性最高。由于低氮燃烧改造属于定制产品,每台设备需要根据锅炉的构造、煤种类型、燃烧系统等条件进行产品设计,产品的许多参数设定来自工程经验的积累。同时,由于电站锅炉对设备的可靠性要求很高,而低氮燃烧改造将会直接影响锅炉的燃烧状况,因而公司的品牌、技术实力和售后服务等因素都直接决定着公司的产品销售。
存量改造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龙源技术、燃控科技等致力于煤粉清洁燃烧的专业公司;西安热工院、哈工大燃烧工程所、苏源环保等源自高校热工研究所的企业;以三大锅炉厂为代表的国内锅炉企业;美国FW公司、美国ABT公司、英国MBEL公司等国外企业。
由于低NOx燃烧改造因不同机组的具体情况而定,工程具有定制化的特点,机组规模通常偏小,因而国内主要锅炉厂的参与热情不高。而同时高校热工所之类的企业受制于人员、资金和工程经验的束缚,在低氮改造市场大规模爆发时,并不能快速扩展业务。因而相关专业公司在存量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脱硝行业市场空间巨大,有望超过1500亿元,且行业即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同时,经历脱硫行业“野蛮生长”的后遗症后,电厂更注重于工程质量,行业龙头公司已经形成,大型电力设备制造商的加入有利于行业竞争环境的改善,维持行业合理的毛利水平。因此,我们给予脱硝行业“增持”评级,推荐市场拓展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公司。前端脱硝推荐具有垄断龙头地位的龙源技术;后端脱硝推荐技术实力领先、脱硫脱硝市场占有率高或拥有电力集团背景的公司,如九龙电力、龙净环保等。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