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还有多少种珍稀鱼类?
据悉,某有关单位通过小南海电站生态保护研究项目对目前该河段长期现场勘查的结果显示,在该地区目前仅仅发现有18种鱼类现存。该地区实际的鱼类的种数,也许会比这多一些,但是,要说还有40种珍稀鱼类肯定是夸大其词的。起码白鲟、达氏鲟、胭脂鱼这三种当初建立保护区时名义上要保护的鱼类,基本上可以说都已经不存在了。
当然,即使这三种鱼已经不存在了,也还是有必要建立鱼类保护区。一方面,因为我们确实还有其它种类的鱼类资源需要保护。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建设水电站之前,三种鱼就已经消失,也说明保护区的保护必须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仅仅限制水电站的建设仍然是不能起到保护作用的。不过,我们在还没有建设水电站之前,不要说珍稀濒危的鱼类,就是包括普通的常见的鱼类,到底还有多少种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先搞清楚。不要鱼目混珠的故弄玄虚。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只能用来煽动反对水坝建设的情绪,并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鱼类资源。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发展已经证明,对鱼类资源伤害最大的是水污染和过度捕捞。而水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不仅是有限的、可以控制的,而且还可以成为保护珍稀鱼类资源的手段和契机。
为何记者与专家们的看法不一?
由于一些专门反水坝的组织坚持认为,保护区的建立就是要限制水电站的建设。因此,赵文对“农业部于2009年2月中旬组织专家对重庆市政府提交的《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项目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及其减免对策专题研究报告》进行了论证。”所得出来的结论很不满意。赵记者说“尽管如此,专家组对于“国家级保护区内建坝”这一核心问题,仍做出了令人费解的结论: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规,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赵记者之所以费解专家组的结论,是因为赵记者与鱼类专家们对水坝的理解存在着重大的分歧。赵记者和一些反水坝组织坚持认为水坝建设将会截断河流,而专家们则认为水坝的建设只会影响河流的单向连同性,而不可能截断河流。因此,水坝对鱼类的影响主要是洄游性鱼类。而且,水坝对河流的的这种影响,在自然界中也是司空见惯的。例如,我国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就是由于地震造成的一些天然水坝(堰塞坝),阻挡了河流原来的流动方式,形成了一系列的堰塞湖。这些堰塞坝和人造水坝的作用完全一样,然而,多年以后河流中的鱼类种群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形成了今天的“九寨沟”。说到水坝对河流单向连通性的影响,北美著名的尼加拉瓜大瀑布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千年来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存在,从来并没有发生过“腰斩所有种珍稀鱼类生路”的现象。不仅如此,我们的鱼类专家们也都知道人类建造的水坝,对河流的实际影响要比天然“水坝”小得多。因为我们会采取建造鱼梯、鱼道以及各种辅助的鱼类过坝措施,减少甚至克服水坝对河流单向连通性的影响。
事实上科学的水坝建设,往往非但不是截断河流,而且还打通黄金水道的良策。即使对于洄游性鱼类的影响,也不一定就是负面的。例如,我国长江上的濒危物种中华鲟的数量,非但没有由于三峡和葛洲坝的建设而减少,反而比当年大幅度的增加了。除了我们采取一系列科学的补救增值放流措施之外,中华鲟种群自己也在长江的下游,建立了新的繁殖场。
水电站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发电
赵文中还引用了一些反水坝专家其它的说法。例如,有人说“它的下面已经有三峡水电站,上游在建的有两座:溪洛渡、向家坝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386万千瓦和640万千瓦;拟建的有两座:白鹤滩和乌东德。‘这些世界级的水电站都离重庆市很近,而且都是三峡公司的,重庆市的用电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与三峡公司协商解决。’”。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