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正文

袁清:低碳经济的思考者

发布时间:2010年4月14日 来源:中国绿色节能环保网

....

        低碳经济可以说破坏了事物原有的运行规律,颠覆原有的秩序,这种变动对于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来说,甭管你过去的学术造旨有多深,它已将新、老学者都安排到一个起跑点上。袁清谦卑自己的学术功底还很薄,但对于低碳经济的学习和研究,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的去年七月份。


        袁清:低碳经济的思考者
        ——专访经济学人袁清博士


        全球瞩目的中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动员,他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会外的袁清则不停地忙碌着他的低碳城市的研究和3.16北京暖通会。会间,他除婉言谢绝了一些活动外,几乎与“低碳”相关的论坛、盛典和活动,无一例外的积极参与着。16日上午的“沃德绿暖人间北京路演”、16日下午 “中国低碳论坛与《散热器采暖与地板采暖之比较》新书发布”、17日上午以低碳、品牌为主题的“中国暖通品牌盛典”。


        一个星期后,北京紫檀行政公馆的一楼商务会馆里,一身挺括的灰格西服,身着考究带着精致金属袖口蓝条衬衫的袁清博士,意气风发,儒雅沉稳。面对记者事先准备好的 “低碳”的采访提纲,袁清回答的从容而又激情。


        翻开袁清近二十年的营销史,钓鱼台国宾馆,他与著名思想家、宏观经济学家刘吉同台破解国内很多企业“低迷的市场现象”;人民大会堂•企业家峰会,他直面叫板著名营销专家路长全的“骆驼”与“兔子”的理论,巅峰对决,直至握手言和。在国家及一些省、市的营销论坛中袁清常感慨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袁清坦陈,白日化的市场竞争,管理者们必须主张进入世界看世界,必须从变动的现象出发,观察其背后的理论,一味的沉迷于过去大师、学者的营销理论中,我们的思想只能被禁锢,所谓老子所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可能正是因为他理解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去年七月份左右袁清开始广泛学习和研究低碳经济,而今袁清俨然成了低碳经济的思考者。“后哥本哈根时代”、“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交通”、“低碳社会”、“低碳社区”等等迅速“蹿红”。作为有着对新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在暖通空调业从事市场工作10年的袁清博士,自然担纲起对于低碳经济和暖通空调产业的低碳研究。


        我们正在没有选择的走向“低碳经济”


        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面前,美国人一直引以自豪的高碳生活方式已经走入死胡同。对于中国来讲,即使没有金融危机,过去粗放生产方式的去物质化和消费过程的高物质化并存,以及主要依靠投资增长的模式,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相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中国人要达到欧美国家的生活水平,需要两个地球,这显然不可能。另外,维持中国的快速发展就GDP而言,每年发展下限是8%,而我们的资源仅能支持经济发展到4%,并且很多资源已经过度开采。对于我们来说,要想发展,必须做出选择。中国政府必须强势扭转、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让中国的发展模式、产业格局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


        袁清在回忆起三个月前哥本哈根会议的情景时,这样描述:成千上万的人为了共同创造一个关乎地球和人类未来的童话,拉开的马拉松式艰难谈判,会后虽融化了冰山的一角,但围绕着减排责任分担的博弈和较量已具“白热化”。中国至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二氧化碳40%~45%的承诺目标。


        发展的战略问题,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低碳经济势在必行。90年代国家大型企业局长秘书背景的袁清,至今还养成着每天必看《新闻联播》,每天必读《经济日报》的习惯,当然在他的案头上《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等经济类的报纸更是多达近10份。对于国家政策和经济的走向,是从事城市经济和一个微观产业的规划、经营的重要依据。


        袁清在《低碳城市,鹤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写到,一个城市的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发展“低碳城市”,可打出“低碳城市”的新名片,其不仅可以吸引资金和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还将提高能源效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消费者行为的低碳化,它还能使城市的文明形象得以进一步的提升,从品牌营销学角度看,推出“低碳城市”建设,又是抢占了城市的低碳、生态的“心智资源”,赢得了与其它发达城市的“竞争支点”,以微妙的改善与他们的力量对比,用“低碳城市”的利用尖刀插在竞争对手的空白处,可更多的赢得“低碳城市”品牌的先机。另外,城市的低碳化还可以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体系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着相当长的产业链,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经济力量,影响发展和竞争格局。


        在近期的中国低碳论坛和意莎普组织的《散热器采暖与地板采暖之比较》新书发布会上,袁清称,“低碳”已成为贸易经济的新趋势。围绕着产品的低(高)碳,会引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技术竞争、营销战略、消费者偏向新格局的重大变化。对于暖通空调产业更不例外。


        袁清分析道,消化和满足我们暖通空调产品市场的“低碳建筑”,已红火起来。研究“低碳建筑”产生的背景在于,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的为高能耗建筑,既有的40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5%以上的是高能耗建筑。有资料表明,建筑能耗占有我国总能耗的40%以上。因此,建筑节能会成为国家重点的节能减排对象。建筑要减少碳排放,除住宅产业化的一条重要路径外,包含暖通空调产品在内建筑部品的低碳生产、安装,包括生产过程的低碳排放,便成为了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


        读过很多袁清的文章,都能看到他经济成分之外的一种洒脱与浪漫。联系低碳经济时,袁清这不又引用了狄更斯《双城记》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袁清说,当初这句话是用来描述工业革命的莲勃发展的景象,如今他会见证着暖通空调产业迈进低碳革命之路。


        暖通空调产业的低碳研究应该紧紧围绕着包括暖通空调产品上游的供热节能改革,暖通空调产业中主要的地源热泵产业的兴起、采暖散热器绿色制造与节能、地面辐射采暖业的理性成长、中央空调系统节能辩证应用等等。袁清显得执着与坚定。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