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严重 约3000个湖泊已干枯

发布时间:2009年8月20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强烈的阳光照在通天河畔,河谷开阔,水流缓慢——这里是中华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的源头。

  通天河左岸山岭就属著名的巴颜喀拉山,翻过此山,便是中国另一条大河——黄河的源头。

  这里已属青藏高原,海拔4000多米,但举目远望,看不到一座雪山。

  6.621米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静静地站在河岸边,花岗岩堆砌的碑体被太阳晒得烫手。

  9年前的8月19日,这座纪念碑正式落成揭幕,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这也是中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

  饶是如此,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冰川退缩、湖泊骤减,许多地方甚至已经断水,这里逐渐成为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生态之“痛”

  2005年下半年,青海省水利、环保、农牧、林业、气象等部门组成了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组,深入三江源地区展开调查。结论让人震惊:

  保护区“黑土滩”面积约1.2万公顷,沙漠化土地面积2.5万公顷,且每年以5.2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同时,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2100公顷,黄河、长江在青海境内每年平均输沙量高达8814万吨和1232万吨。

  此外,保护区已出现众多湖泊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以及生物物种分区缩小、物种逐渐变为濒危物种等生态严重恶化的迹象,而鼠、虫害面积则日趋扩大,目前已超过600万公顷。

  历史上,平均海拔4461米的三江源地区水源丰富,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三江源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华水塔”。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等珍稀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冬虫夏草、藏雪莲、川贝母等珍贵药材也出自这里。 

  但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冰川退缩、湖泊骤减,许多地方甚至已经断水,这里逐渐成为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素有“千湖之县”美称的玛多县境内众多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涸,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大片沼泽地消失、干燥并裸露;水文资料表明,黄河上游已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三江源区面积的42%,是整个地区生态类型最集中、生态地位最重要、生态体系最完整的区域。其中我州占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2%。”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贾应忠告诉记者,三江源地区是玉树州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品牌。

  但这块品牌正变得日益脆弱、无力。近年来,玉树州水土流失严重,玉树州直门达水文站资料显示,通天河平均输沙量为431公斤/秒。全区水土流失面积9.4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总面积的46.32%。

  其中,中度侵蚀8.9万平方公里,黄河源流失面积2.115万平方公里,长江源流域受侵蚀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澜沧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3.51万平方公里。每年输入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泥沙量分别为325万吨、950万吨和175万吨。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时银教授称,黄河源区土地退化面积已达三成以上,昔日滔滔黄河水变成今日滚滚黄沙地。目前黄河源区环境的整体恶化已经大大削弱了源区的水源涵养能力。

  在玛多县的4077个湖泊中,有大约3000个湖泊已经干枯。著名的星星海萎缩严重,不仅湖岸退缩30~40米之多,而且从此成为内陆湖,不再和黄河相连。

  在玉树州林业环保局副局长丁显海看来,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等,是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最根本的自然因素。

  全球变暖使得三江源原本很脆弱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低,恢复能力更弱。气候变暖、蒸发加大成为生态环境逆向演化的驱动力,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仅玉树州气温就上升了0.2至0.4摄氏度。

  刘时银所在的研究所与绿色和平此前公布的一份《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报告表明,黄河源区近30多年冰川面积减少直接造成水资源损失23.9亿立方米。1986年到2000年间黄河源区河流水域面积减少9%,沼泽湿地减少13.4%。

  水域面积的迅速萎缩不但直接减少对黄河径流的供给,更导致气候越发干燥,并使得区内的地下水位普遍下降7~8米,局部地区甚至超过10米。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了土壤水分的丧失,导致冻土进一步退化和地表植被的死亡。

  在近年来温度逐年升高的趋势下,冰冻层在寒冷季节无法及时回冻,导致大片多年冻土退化。冻土退化引起地下水下渗,甚至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补排关系发生倒置,从而进一步引发源区湖泊河流水位下降。冻土消融还引起土壤含水量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荒漠化加剧,从而造成冻土进一步退化,形成恶性循环。

4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