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全指出,冲击“65%”,厦门需要在可再生能源上挖掘潜力。比如,发展海水源热泵利用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发展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热泵型热水系统,降低生活热水对化石能源的需求。
碳指标,也可拿来交易
何为碳减排量交易?
1997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指标,也可拿来做买卖。”张建全说,“超额完成碳减排量指标的单位,可将剩余的碳指标,出售给未完成碳减排量指标的单位。”他举例,天虹商场大西洋店完成改造后,一年节省200万千瓦时电,可根据公式,折算成碳指标。类似如此,再将所有项目累计起来,看厦门的建筑总共节省下多少能量,超额完成的部分就可以挂牌,在国际上交易。
其实,厦门被省里确定为碳减排量交易试点前,就于去年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建设领域首个CDM(清洁发展机制)示范项目城市,也就是说,厦门是全国率先进行建筑碳减排量交易的城市。
为此,厦门获得30万欧元的国外资金补助,用于建筑领域的碳金融机制研究。在德国环境部、中国住建部及清华大学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厦门完成了CDM基线值和监测方法的研究,完成了全市6类节能建筑、3000多个项目建筑能耗的采集,并基本确定了基准能耗参考值。
此外,厦门还选定集美新城核心区作为全市首个低碳示范区,研究制定低碳建设规划和技术指标体系,科学测算碳的减排量,为碳交易平台的建立打下基础。建设市政共同沟,避免路面反复开挖造成的环境破坏和重复建设;规划建设轻轨、步行系统以及自行车系统,引导市民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在屋顶设置太阳能设施……一系列低碳举措,扮“绿”了集美新城。
张建全还透露,厦门碳减排量交易所正在筹建中。届时,如果厦门某座建筑物碳排放超量,就需要花钱在交易所购买碳排放指标,借市场机制来控制厦门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总量。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