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观点评论 » 正文

水电开发三问直指水电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

发布时间:2009年7月8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

  毋庸讳言,中国电力结构的本质是一个保证发展的问题,每年必须增长7%~8%才能满足GDP增长的需求。

  在我国现阶段的电力结构中,火电与水电是绝对主力。无论是从发电角度还是从装机容量看,两者相加都占我国能源总量的95%以上,处于绝对地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唯有增加传统的火电与水电才能满足需求。

  这样的局面,再一次严肃地拷问着我们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靠什么样的模式支撑经济发展。

  巨大的经济利益,使一些地方政府对水电项目趋之若骛、倒履相迎,为追求任期内的政绩,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对水电项目大开方便之门,水电站越多越好,坝惟求高,库惟求大。这在无形中为水电的无序发展提供了温床。

  而水电的盲目发展,又可能带来另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高耗能、重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

  历史经验摆在眼前,早在1998年前后,西部一些传统能源工业区出现能源“卖难”,“窝电”现象严重,这为高耗能工业起步提供了足够空间。为此,西部一些能源富集省区纷纷出台政策,鼓励过剩的电力就地转化为高载能产品。

  “高回报低投入”的巨大反差使高耗能产业一时间成为暴利行业,各国投资者蜂拥而至,西部能源富集区成了高耗能工业发展的“乐园”。在一些招商引资快速膨胀的贫困地区,高耗能工业成为经济发展支柱。一位西部省区的地方领导曾明确表示:“我们的发展思路是用便宜的煤、便宜的电、便宜的高耗能产品进入市场。煤转化成电,效益提高10~20倍,电转化成高载能产品,效益又高出10~20倍。”

  高耗能产业在西部能源产区的发展态势令有识之士颇为担忧。许多被冠以“高载能工业园区”的园区,充斥着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产品。电价不能“随行就市”指导电力供需,是当时西部高耗能产业发展过快的一大原因。而当环境保护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范了火电发展,提高了火电的环境成本之后,水电的无序发展,很可能使水电发达地区重蹈覆辙。

  水电调节能力存在固有的缺陷。水电的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极易导致电能过剩,而在水电价格低廉的背景下,发展高耗能产业,自然成为一些地方低投入、高产出的首选。

  据介绍,在水电如火如荼密集开发的西南地区一些城市,高耗能企业纷纷落户。最早尝试水电高耗能发展模式的四川省攀枝花市,高耗能企业已经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消纳过剩电能,攀枝花市从2002年以来加大力度建设升级高载能工业园区——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钒钛、化工、有色、钢铁、电冶等五大行业。2007年5月,原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环保督查中心对园区内进行抽查,发现污染严重。

  种种迹象表明,水电无序和盲目开发,极可能引发高耗能产业和水电开发同步扩张的势头。而同步扩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水电产业投资大、工期长,水电供给和电力需求间的阶段性不吻合,发展高耗能产业成了摆脱水电困境的有效手段。

4页 当前为第 3[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