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个时期,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罕见大旱,引发了公众对三峡工程调水及生态功能的持续关注。
三峡工程2003年6月进入围堰发电期,2006年10月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进入试验性蓄水阶段,2010年10月三峡水库蓄水至设计的正常蓄水位175米。其间,长江流域发生了强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引起了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热议,有人质疑这些灾害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干旱是否由三峡工程诱发?三峡工程能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冲击吗……这些都是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5月31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为我们解析与三峡工程有关的十大热点话题。
一问:干旱是否由三峡工程诱发?
蔡其华:今年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近4成,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偏少近5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罕见少雨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的根本原因,而造成今年长江流域降雨少的主要原因,是自去年年底以来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南方热带系统偏弱,北方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水汽输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等天气因素。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必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如2006年川渝出现罕见的大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大旱,2007年重庆市遭遇特大暴雨,均属极端天气事件。
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500毫巴(约5500米)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特别是500毫巴代表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坝顶高程仅185米,相对于500毫巴对应的5500米高度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上游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
这就是说,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相反,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二问:三峡工程能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冲击吗?
蔡其华: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即设计标准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并按照“防万年一遇的洪水,再加10%”进行校核,这是针对三峡工程本身安全抵御洪水能力而言的。
遇千年一遇的洪水时,大坝的各种运行指标都不会受到影响;当遭遇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大坝的主体结构不会受到影响,不会产生溃坝进而形成次生灾害,但其附属工程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防百年一遇的洪水”主要是针对三峡水库对下游河段的保护作用而言的,反映的是三峡水库对其下游的防洪保障作用。通过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4.50米,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的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秒,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00米,从而保证荆江河段与江汉平原的防洪安全。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