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宁海县的城北污泥处理处置工程项目,是国内首个城市污泥温度分级-生物分相厌氧消化新工艺工程,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发电,余热可作为消化污泥加热的热源,处置后的污泥可作为园林绿化营养使用,有效实现了生物质资源利用最大化及“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稳定可靠”的污泥处置目标。
据悉,目前该工程已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专家一致推荐为污泥处理处置国家级备选示范项目。那么,这个项目在技术方案的选择上有哪些可取之处?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又将如何实现上述所列的四大目标呢?对此,作为该项目的参与方,北京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凯给出了他的答案。
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理念
邵凯介绍说,这个项目成功体现了以厌氧消化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理念。据介绍,该理念的内涵是以协同厌氧消化技术为核心,对区域内的污泥、餐厨垃圾、绿化垃圾、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进行综合处理处置,对不同物料设置针对性的预处理设施,回收有机废弃物中的生物质能进行再利用,同时将残渣用于园林绿化、农用、矿山修复等。
“追求有机废弃物能量的回收和物质的循环利用,一直都是中持绿色开展环保工作所坚持的发展理念。”邵凯说,在污泥、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有机质成分。这些有机质经过处理处置之后,会产生很多的养分。而这些养分,可以成为土壤修复的重要填料来源。目前,我国有大量待修复的土地,包括废弃的矿山、工厂搬迁后遗留下的土地、以及裸露的山地等等,这些领域是完全可以另有一番作为的。
“说到宁海县的城北污泥处理处置工程项目,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要将污泥、粪便、畜禽养殖、餐厨垃圾等几大重要的固体废弃物来源,进行通盘考虑,从而进行集中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减少占地、减少设备投资、减少治理设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可以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处置和生物质成分的再利用,从而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按照污泥“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处理原则,通过使用厌氧消化的工艺路线,能将厌氧消化前污泥80%的含水率降到40%左右,同时在消化过程中能够产生沼气,而沼气能量可以继续用于污泥脱水,这样不但实现了沼气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大大提高了污泥脱水效率。同时,按照集中处理、协同消化的原则,行政区域内的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一并纳入到这个污泥处理处置的方案中来,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国家发改委将其列为示范性项目的重要原因。
工艺路线选择应不拘一格
谈及对于污泥处理处置工艺路线的选择问题,邵凯表示,中持绿色一贯坚持的就是“能为客户带来可持续的价值”。从国外污泥处理处置的发展现状来看,相关的技术路线已经有了一个渐渐回归的发展趋势。
例如,日本一直是坚持污泥焚烧处理的典型国家,日本68%-70%的湿污泥都是通过干化、焚烧的处置方法达到最大的减量化,焚烧后的渣作为建材资源再利用。但是,近几年,由于能源价格飙升、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日本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路线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该国将污泥的生物质利用、能源化利用作为重点和突破点,相对于过去几十年单纯的干化、焚烧有了重大的转变。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