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 冯之浚,曾任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第七至十届全国人大常委。长期从事软科学研究、战略研究、区域经济与循环经济研究。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推进科技进步、实现自主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经济周期在经历了低谷之后往往会在一定时间内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从而带动整个经济进入新的繁荣。当前,我们在集中力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也要洞察到这次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尤其是这次危机对重大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的需求。目前,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正处在替代化石能源的前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兴未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领域的技术将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新的动力。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最佳体现与首选途径。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可以看成是人类的新的工业革命。在人类活动中,为了获取能源而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从而引发了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灾难性问题。据世界银行统计,如以20世纪整整100年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典型代表,那么在这100年当中,人类共消耗煤炭2650亿吨,消耗石油1420亿吨,消耗钢铁380亿吨,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大气中CO2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300ppm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并且威胁全球的生态平衡。有预测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比现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由此,以低碳经济模式为基本内涵的新的工业革命就提到了日程之上。
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如果我们不推行低碳经济,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我国的资源、生态、国家竞争力以及国家安全都将会受到影响。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的需要,还是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发展的历史还告诉世人,谁占有能源资源,谁就占据能源发展的天时、地利。因此,在我国依靠科技创新,解经济危机之困的背景下,能源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十分突出。进入新千年后,大多数国家的有关专家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未来能源发展方向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科技将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将创造未来能源”。
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行低碳经济,前提是实现环境生态观念上的创新,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任何一种经济都需要四种资源来维持其运转,即以劳动、智力、文化和组织形式出现的人力资源;由现金、投资和货币手段构成的金融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制造业在内的加工资源;由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构成的自然资源。循环经济范式将自然资源列为最重要的资本形式,提高资源生产率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首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重视其维生价值、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等,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三件事:一是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二是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产业工艺与流程,三是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将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从科技角度讲,我们在重新认识自然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要重视资源生产率革命,一方面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领域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只有将资源生产率置于技术发展的中心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才有可能减少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主要包括以下技术:
1 替代技术
替代技术就是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
2 减量化技术
减量化技术指旨在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
3 再利用技术
再利用技术就是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