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观点评论 » 正文

应战新能源重复建设 中国需要新思维需辨证施治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却正在走上和传统产业相同的一条老路。
 

  在国务院日前下发的《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通知》中,风电设备和多晶硅这两大新能源产业首次被列入重复建之列。于是乎,原本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为己任的新能源反而成为被调整的对象;而原本奉节能环保为圭臬的光伏原料多晶硅反被贴上高耗能、高污染的标签——一时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仿佛陷身于一出果戈理式的讽刺剧。


  但讽刺归讽刺,这一切其实早种业因。


  数年前,当施正荣刚刚荣登内地首富的宝座时,国内大批嗅觉敏锐的资本玩家就隐约看到一座前所未有的大金矿,纷纷投身其中。一时间,各地光伏组件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投向光伏业的资本呈几何级数膨胀。直到有一天组件价格被卖得“贱如白菜”,而原料多晶硅被炒得“千金难求”,人们才蓦然惊觉:原来真正暴利的不是组件,却是硅料。


  随后,资本迅速向多晶硅聚拢,人人都幻想“早一天投产就可早一天坐享600%乃至1000%的暴利”。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把硅价打回原形,曾经的暴利变成微利很快又转为亏损,当初的“拥硅者为王”沦为如今的“拥硅者被套”……


  追忆往昔,这一幕又何尝不耳熟能详?中国历来都有“一哄而上”的传统:从上世纪90年代的彩电、冰箱到之后的电信、水泥、乳业、钢铁,哪一次不是以轰轰烈烈的重复建设起步,又哪一次不是以腥风血雨的价格鏖战收场?


  从这个角度看,中央此次对两大新能源行业的调控之举既非像一些悲观者认为的“全盘否定”,也并非是一些乐观者轻描淡写的所谓“警示云云”,而是一种与以往遏制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相类似的行政干预手段,其背后的政策逻辑其实与2003年下半年以来对局部经济过热实施的那轮宏观调控一脉相承。


  这从一些具体调控措施上也可管窥豹斑——无论是淘汰多晶硅落后产能抑或提高产业门槛,都与当年对钢铁、水泥的调控举措并无二致。
 

  不过,笔者认为,在动用这些传统政策工具的基础上,中国对新能源产业的宏观调控还应加入一些新思维——即从新能源的特性出发衡量调控的方式、目标和强度。


  作为当前世界各国应对危机、拉动经济的一张重要“底牌”,新能源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中人类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其特殊之处首先表现在市场容量的不可预估。以光伏为例,目前美中两个大国仍未全面启动,一旦未来更多国家加入光伏阵营则究竟会催生多大的市场还很难断言。而如果以当前的装机规模作为衡量未来产能过剩与否的标准,不排除出现估计不足的可能。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