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观点评论 » 正文

哥本哈根会议评析:揭穿美国博弈减排的“如意算盘”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30日 来源:人民网

....

  “2012”这个数字,对于不同的人类文明来说,似乎都不怎么吉祥:古玛雅文献将人类历史定格于2012年;中国唐朝的《推背图》也预言到2012年世界可能发生巨变;时下正在热播的美国大片《2012》更是把2012年大肆渲染为世界末日。虽然目前看,这些预言不是传说,就是幻想,但事实上,2012年将成为人类命运的分水岭或许即将变成现实。这一切将取决于下个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


  北欧小城难堪人类命运


  哥本哈根会议全称叫做“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大会”。它是一系列国际气候谈判的一部分。国际社会于1990年正式启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1992年达成协议,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为落实这一“框架”,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其中最重要的会议当属1997年的日本京都会议。根据当时会议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2008~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而对于《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减排任务,各缔约方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虽然目前距离第一承诺期的最后截止日期尚有三年时间,但是考虑到新协议在100多个缔约国需要逐个通过等因素,所以如果没能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大会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那么就意味着在2012年以后很可能会出现一段没有强制性减排协议约束的“法律真空期”。
 

  由于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减排的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短期内难免会出现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压力增加的阵痛,并且由于主要排放国家在此问题上的认识和步调并不一致,因此导致新协议的谈判进展极其缓慢,也极其艰难。
 

  中美两国“掌握世界未来”


  中美两国的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只要涉及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美国和中国就把世界的未来握在了手中”。


  尽管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印度以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被京都议定书豁免,但中国却始终以积极的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1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下降40%—45%。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机构负责人伊沃·德布尔等国际政要多次在国际公开场合称赞中国的积极态度和表率作用。


  但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美国至今依然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尽管白宫11月25日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不过这一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要求减排40%的目标相距甚远。有专家指出,国际社会多年来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之所以效果并不明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一边给自身设定很低的减排目标,同时又要求发展中大国承诺强制性的减排义务。


  在此情况下,随着哥本哈根的会期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公开表达了他们对谈判前景的担心,使浓重的阴霾笼罩着这座北欧小城。11月14日,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六成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在新加坡举行,会议声明稿删除了“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减至1990年排放水平一半”的量化目标,只是各方呼吁共同努力,务使12月哥本哈根会议达成共识。这无疑等于公开同意把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协议的期限延后至2010年或更晚。丹麦首相拉斯穆森说,很明显,很多国家领导人目前同意的是在哥本哈根达成一项非强制性的政治协议,而不是替代《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协议。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