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说,过度依赖投资,跟抽鸦片一样,越抽越上瘾,绿色经济必须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结合。
问:在“2013年欧亚经济论坛科技分会”上,您提到,目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投资或将达5万亿元人民币。您认为发展新能源的意义和关键是什么?
成思危:当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一位,
节能减排对中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在环境保护上加大力量,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话,那么我们将把环境债务留给子孙后代,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在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中国对新能源的投资在世界上占到第一位或者第二位,可能十年内累计将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表明了中国政府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责任感。
创新是发展新能源的重要保证,新能源将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人类过分依赖化石能源,给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威胁,所以,必须通过发展新能源来解决能源资源有限以及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的问题。以
太阳能为例,太阳能的成本大大高于火电成本,中国最近也出台政策,对太阳能发展予以补贴,但从长远看,靠补贴来推广新能源是不行的,所以,关键问题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使得太阳能能够广泛应用。
问:您也一直倡导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对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绿色经济的内涵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中国应如何推动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成思危:国际上很多人提低碳经济,这是非常热的话题。我们提绿色经济,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更加全面。绿色经济就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结合。发展绿色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有自己的特点。因为:
第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之前,还是要不断发展。既然要不断发展,就要不断消耗能源,因为能源是发展的重要条件,我把它比作经济的粮食。所以我们现在的重点,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而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也就是要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发展中国家,首先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所以我国宣布,到“十一五”规划末期,我们的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到2020年下降40%—45%,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如果大家仔细算算,GDP到2020年比2000年目标翻两番,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际上还是会有所增长的。
第二,从中国的能源结构分析,目前来看,化石能源占到90%,我们确定的目标是2020年降到85%。我国近中期的目标应该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中国前些年过多追求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不力。现在应该看到,在这个问题上不注意,我们会犯历史性错误。我们计算过,2005年,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我国的环境成本占GDP的13.5%,而当年的GDP仅增长了10.4%。这说明如果我们不注意环境保护,就把环境债务隐性地留给了子孙后代。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下一次的产业革命是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前三次分别是蒸汽机、电力、电脑与互联网。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产业革命的一个增长点,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中国应如何推动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产业发展来分析,低碳经济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发展不排放二氧化碳的产业,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等。同时,包括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等。第二个层次,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现在发电水平是350克标准煤发1度电,而全国最先进的地方仅需要283克,如果平均降到300克标准煤发1度电,将会是很大的节约。第三个层次,利用二氧化碳。化石能源燃烧必然产生二氧化碳,现在利用二氧化碳的主要是饮料工业,有局限性。利用二氧化碳最大的地方应该是化学工业。现在化学工业领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此外,发展林业也能吸收二氧化碳。第四个层次,封存。当然,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荷兰、丹麦也在做这项工作。
人类最终还是应该依靠可再生能源。人们最早是用动植物烧柴火,用动物油点灯,然后是利用化石能源,但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有一天会用完,最终还是要用草木和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资源。所以,我们要把产业、经济、社会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善。
第二,从社会角度来说,要认识到绿色经济不仅是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人们树立绿色经济的意识,养成从点滴做起的习惯。比如说,我们有没有必要开这么多和这么亮的灯?可以少开一点。离开房间时,能不能及时把灯关上?这都是小事,但做好一点小事,就可能节约很多能源。再比如说,大家开车多了,就带来道路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能不能够平时在市内上班的时候,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是跟同单位的同事拼车。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产业企业的问题,也是每个人能否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问题。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