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受关注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下简称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的最后一轮气候变化谈判于11月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落幕。尽管人们对于此次国际气候谈判寄予厚望,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分歧,此次会议的谈判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种种迹象表明:哥本哈根会议将取得何种结果依然变数重重。但是现在重要的不是猜测,真正的问题在于无论是否达成协议,减缓气候变化都必须从行动开始。
一、会议前景取决于各国态度
大气中现存二氧化碳中约70%~80%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发达国家在排放总量中占主要部分,工业化时代起所排放的每10吨二氧化碳中,约有7吨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英国和美国的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吨二氧化碳,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
目前,温室气体排放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中。从排放量来看,美国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1/5,印度、日本、俄罗斯联邦等国紧随其后。“77国集团加中国”的发展中国家集团主张的西方历史责任当然是正确的,但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存在的认识差距,使全球减排进程缓慢。
人们期待哥本哈根会议达成全球协议,但实现这个愿望并不容易。
二、打响低碳经济市场争夺战
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欧盟发起了地区性的单边行动,率先进行立法试点,发展低碳经济,并且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大陆的碳交易机制。德国环保技术产业有望在2020年赶超传统的汽车及机械制造业,成为德国的主导产业。日本在《新阳光计划》中提出,1993年~2020年用于能源和环境技术研发的财政预算支出达110亿美元。而美国也在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从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发电厂,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开发计划。激烈的低碳经济市场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三、中国如何应对低碳挑战
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在很大程度上或许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发展挑战的能力。国际发展的新动向要求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在发展的主题下,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全球挑战。
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矛盾,中国应当成为全球“低碳革命”的主导者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既能为国家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也能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造了良好契机,这是中国崛起的难得机遇,也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一个和谐世界的构建需要中国直面自身崛起所引发的挑战,尤其需要中国在当前为未来的国际地位进行战略性的铺垫。低碳之路无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应成为促进国内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总体上利大于弊。经2007年的测算,中国万元GDP能耗每降一个百分点,全年节能3.3亿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所需的巨额成本完全可由更大体量的节能收益予以冲销。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