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缘何进展缓慢?
环境立法创新难度大
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怒江、金沙江等流域的开发争议使规划环评日益为公众所关注。规划环评的专门立法酝酿已4年,至今仍未出台。规划环评立法为何进展缓慢?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环境法专家常纪文教授认为,规划环评专门立法进展缓慢,主要是由于环境立法创新难度很大。
常纪文介绍说,目前,我国的环境相关立法数量较大,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差强人意。不少人认为我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多立法就可以解决。多一个规划环评的法规,可能只体现在立法数量上,难以体现在立法质量上,要解决现有环境问题,关键是要有效地执行现有环境法律、法规。
常纪文认为,事实上,规划环评立法的创新难度确实很大。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不同,其所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复杂,小至设区的市,大至省、直辖市以及国家部委。规划环评若要在制度上和责任上进行创新,必然会牵动到不同群体的利益。
据有关专家介绍,规划环评的主要阻力来自于利益冲突。因为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和“短平快出业绩”的地方利益相冲突。
常纪文直言不讳地说,规划环评就是动了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利益,这也是规划环评立法难以创新的根源。
规划环评应如何开展?
要有足够的时间来保证环评报告的编制
近几年规划环评的实践中,规划环评的可操作性不强。规划环评究竟应该如何开展?
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
规划环评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和部门众多,除环保部门外,还涉及到规划编制机关、环评机构、利害关系人、参加审查的有关部门、规划审批部门等,各部门在规划环评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发挥协调作用?
常纪文认为,不同部门之间应该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只有相互衔接,才能做到各程序环环相扣;只有相互制约,才能做到各部门相互监督,才能使工作不流于形式。要特别避免规划环评成为规划审批部门指挥下的“集体造假”行动,要特别避免长官意志决定一切的现象。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