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信贷大开“绿灯”,是福是祸?
低碳项目的信贷在过去的这一年可以说得到了最给力的支持。《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从不同方面明确了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信贷支持方面,《通知》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示范基地)、企业,要积极给予包括信用贷款在内的多元化信贷支持,并明确了节能、节水、节材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海水淡化和“零”排放等众多可获信贷支持的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并提出各级政府要采取直接投资或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各地政府要编制“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此外,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直接获得融资的途径也有所拓宽。
诚然,这样的政策文件出台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是件喜事。在企业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次项目融资的机会,也是企业经济结构转型的难得机遇。比如在山东烟台,某资源再生公司因为利用废溶剂对回收物资再加工提取无水工业酒精,成为开发区一家零排放、零污染的环保企业。由于项目的“低碳化”,该公司顺利地从农村信用社开发区联社得到了500万元贷款,满足了企业项目建设、项目改造和正常经营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再比如,有的企业利用“低碳”项目的信贷,购买了更加环保的生产设备,还有的企业利用信贷融资积极转型,扩大和开发各种等低碳项目。
低碳项目获得信贷早在前几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企业节能减排工程通常资金占用量大、见效时间长、缺少担保抵押等因素,商业银行在对企业申请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投放上多年来始终未持积极态度。但随着低碳经济在2010年成为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在信贷政策和贷款投向上大力支持绿色环保领域。
然而问题也在信贷“放开”的过程中开始出现,审批和监管的力度开始慢慢松懈,以至于在某些地方,只要是“低碳”项目就可以获得融资贷款。做一个环保项目,没有别的担保,仅凭减排的二氧化碳指标就能获得银行的贷款。在深圳,一家专门从事垃圾发电并通过出售碳减排指标来营利的企业,由于营利模式专业性强,资金筹集一直是个问题。然而由于该公司的项目有属于政策扶持的领域,因此它获得了银行发放的750万元能效贷款,用于垃圾填埋厂的沼气回收发电项目。
只需要一个“低碳”的理由就可以获得贷款,这样未免太草率。在各种低碳项目的实际运营中,或许并非个个都是“地雷”,尚没有危险到不可触碰的境遇。但就客观层面来看,市场上并没有绝对安全的盈利项目,任何信贷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
就拿新能源项目来说,虽然着眼于未来5年,或是10年,这一领域的发展机遇确实很广阔,但是从短期来看,新能源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危机。暂不例举各种数据,就是用眼看也能估计出来,众多企业转型到新能源领域开发新项目,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哄而上的局面,这背后必然隐藏着一定时期的产能过剩危机。
早在2009年的时候,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就曾表示,现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了一个高风险、过度竞争的产业。他说:“能源对GDP的贡献率最多是10%,而新能源在其中的比例还不到10%,即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这么小的盘子,十几家到几十家公司就够了,现在却是一哄而上。”
一方面,各种低碳项目的“风起云涌”之势导致了这个领域的利润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瓜分,可是前期贷款的巨额投资并没有平摊掉,重复性建设在立项初期很多都没有考虑到,只是因为融资到位了就纷纷开工建设。轻松的信贷审批手续,导致更多低碳项目纷纷立案。
另一方面,低碳项目利润收益能有多少,项目回本又需要多少时间都很难说,毕竟低碳绿色经济在我国仅仅是刚刚起步,虽然市场上有广泛需求,但没有前车之鉴,也没有经验可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银行的信贷风险自然也是越来越大。
有关专家指出,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方面,目前尚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往往会导致转型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盈利能力下降。低碳经济有社会效应但缺乏经济效应,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也会上升。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