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被监管
其实早在2009年的时候,金融领域的有关专家就已经注意到了低碳领域信贷的风险问题。尽管当时正值全球经济大萧条,“低碳风”正热的时候,很少有人站出来唱衰低碳领域,但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却在当时给“低碳”信贷业务“泼凉水”,提醒业界当心低碳热潮中潜藏的风险。
从目前来看,低碳经济依然属于新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时间非常短。由于过去一直以来的高能耗工业项目的开展,近几年开始,随着全球气候问题逐渐恶化,环保和低碳的概念才不断被提出,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则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政府部门开始大力提升低碳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则需要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挥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一旦政府有了政策扶植,很多部门和企业就失去了自控能力。扩张,极力地扩张,要不就没有,一旦有就盲目追逐,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常见的问题。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指出,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日渐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曙光。在大力倡导经济结构调整的当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刻不容缓。但他仍提醒低碳经济目前政策配套欠缺且技术发展并不成熟,银行应注意其中的信贷风险。
这就是说,对于各种未来的低碳立项的信贷申请,金融机构一面需要积极鼓励,一面也需要严格审查申请企业的资质。业内人士指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瞄准低碳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下,打算大张旗鼓。但是低碳经济领域也可能面临“过剩”危机,如果扶持过度,信贷投放不够严谨,过分随意,有可能导致低碳经济领域的负增长。
对此国内某些银行已经开始准备应对“低碳”信贷风险的计划。比如,建设银行已与一些碳排放权交易所签署了战略协议,并专门成立了专题小组,深入研究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建行参与的方式和碳交易的风险收益进行了研究和测算,同时选定了部分分行和项目进行碳交易方面的试点营销工作。
又如,兴业银行则专门成立了名为“可持续经营中心”的业务部,负责全行的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的营销。同时在所有分行成立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形成了覆盖全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与协调体系。
除了金融机构对低碳项目信贷的监管之外,来自于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于金融信贷系统的监管同样重要。在现实情况中,以“低碳”为由头的欺诈行为也时有发生,地方企业和银行官官相护,相互勾结,利用“关系”来获得信贷。此外,有些企业用低碳项目融资,但半路改道做起房地产开发的生意,这样的事也都在媒体上曝过光。因此,对金融机构本身的信贷监管也很重要,因为低碳的理由往往足够充分,所以就更需要谨防某些不良的信贷行为借题发挥。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