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掌握42种核心技术
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课题组(PECE)”最近的一个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中国的排放情景,提出如果把未来的碳排放从基准线水平上压下来是很难的,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研究证明,要想达到峰值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额外成本的代价。
按照课题组所提出的路线路,要建设中国的低碳经济,就要在电力、交通、建筑、钢铁、水泥、化工及石油化工六大部门努力,因为这六大部门的碳排放占中国工业排放的70%,全国排放的50%。课题组筛选了388种技术,其中至少要有60多种技术作为骨干支持,否则实现低碳经济就非常困难。
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约有42种技术中国是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需要做一种选择,要么花巨资购买跨国公司的技术,要么自己研发。
中国政府提出的碳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0%~45%,但PECE所做的独立评估发现,这一减排指标正好处于增量成本急剧上升的临界区域。目标提高一些,就要多付出很多增量成本。例如,实现减少40%的碳减排目标每年需要300亿美元的成本,而如果要实现更高的减排目标,每年的成本将进一步增长。课题组还提出,在发展低碳经济时,不要忘记中国的7亿农民。
促进低碳转型更需政策支撑
要实现低碳技术路线图,就需要一个政策路线图去支持,否则技术路线设计得再好,也可能被束之高阁。技术体系要想取得变化,必须在政策体系上做出调整。
环境经济学原理认为,用经济手段降低碳排放,代价要小得多;如果用行政手段,则花费更多的钱。经济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境费税,二是排污权交易。在短期内,排污权交易还不是很成熟,但要积极地试点;要分小步渐进式地征一些碳税,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但是要慎重,不要引起通货膨胀和普遍的价格上升。
低碳经济如果没有低碳的税制,要成长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在短期引进小额度渐进式的碳税。但是,它控制的是成本。要给企业一个激励,让企业选择是缴税还是花一点钱治理,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比较。如果减排成本高于税率的话,可以去交税;如果减排成本低于税率的话,宁愿去减排。这样就可以刺激那些减排技术研发精英去搞技术研发。
碳税控制的是减排成本,而排污权交易控制的是排放总量。中国越往后走,总量控制的要求就会越严格,那时就必须引进排污权交易制度,而这个制度需要有建设能力、严格监管和非常精准的测量。比如,要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算与测量,要摸清家底。没有严格的检测,没有严格的执法,去交易的不是排污权,而是一纸空文。因此,需要一段时间做能力建设,这就是基本政策路线图。
这个政策路线图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分解提出的40%~45%的碳指标。如果还依然沿用“十一五”时期按照行政区划往下分解的道路,就会大大限制中国未来引进经济手段,特别不利于引进排污权交易这样一个长期的制度。因为这样就把一个碳市场割裂了,比如山东省的排放权是很难卖给江苏省的,它只能在省内交易,交易的机会大大下降。
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自由的碳市场是必要的。不要把排放指标按照行政区划去分,而应按照产业部门去分,然后分到企业身上,这样有利于改变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打一个比方:在碳市场里,企业是运动员,他们下场踢球,可以在不同的俱乐部里面转会,但是政府要做一个执法严格的裁判员。而这就需要进行分解指标方法的变革。因此,我们面临的是严峻的机制和制度改革挑战,需要的是创新的思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