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正文

石元春:可再生能源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导是大趋势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9日 来源:科学时报

....


    中国生物质能源企业已经“破土出茧”


    “十二五”期间,一批民营生物质能源企业在艰难条件下破土而出了,它们不是传统的能源产业和制造业,而是新型的农工联合型企业。


    国能生物发电集团2004年自丹麦引进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经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过程,已经是技术世界先进和设备可以全部国产化,特别是创造了适合华北粮食主产区田间秸秆收集储运的机械化系列和已建立起与农民合作机制。截至2009年8月,该公司已建成类似生物质发电厂的项目20个,在建项目10个,总装机容量达420MW,年消耗秸秆400万~450万吨秸秆,农民新增收入8亿~9亿元,2009年的发电量为30亿千瓦时。


    武汉凯迪公司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先后在湖北、湖南等5省建成14座生物质热电厂,替代15万吨标煤,发电27亿千瓦时和减排二氧化碳330万吨,农民增收7.5亿元和获得4.5万个工作岗位。二期工程计划建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的100个生物质热电项目,替代标煤1500万吨和减排二氧化碳3000万吨,为农民年增收60亿元和获得40万个岗位。


    一位房地产商为回报社会,2005年开始自筹资金到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种沙柳治沙,利用“平茬”下来的沙柳枝条(成年沙柳必须每三四年割除地上部分才能生长旺盛)建了一座生物质发电厂。在治理2万公顷沙地的同时,年发电1.8亿度和减排20万吨二氧化碳,当地农牧民得到了7000多万元现金收入和7000多个劳动岗位,做到治沙与绿能双赢。这个毛乌素生物质发电公司今年又利用烟筒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热量在塑料大棚里种养微藻成功,他们叫沙柳治沙固碳、发电减碳和微藻捕碳的“三碳”经济。这个“三碳”模式将于2011年在浑善达克沙地复制两个。


    全国投入使用的生物质压缩成型设备近千台,但年产颗粒燃料不到30万吨,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定位没解决好。吉林辉南宏日新能源公司利用长白山林区弃置的枝丫材压制成颗粒,运到周边乡镇和长春市吉隆坡酒店替代煤炭和石油供暖,减排和降低供暖费用效果突出。2008年供暖面积8万平方米,随着吉林省投资公司的介入和在全省推开,2010年的供暖面积达80万平方米。山东百川同创公司研制的生物质裂解气化供热技术进入产业化后,2010年设备销售产值近1亿元。


    在产业沼气战线,北京德青源鸡场日处理鸡粪212吨和产沼气1.9万立方米,发电能力1.6MW和年减排8万吨CO2,2009年开始稳定向电网供电;山东民和牧业公司日处理鸡粪300吨和产沼气2.7万立方米,发电能力3MW和年减排9万吨CO2,这两个养鸡场将于2011年投产经纯化压缩的车用沼气。广西武鸣县安宁公司处理木薯淀粉加工的高COD废水,日产沼气2万立方米,沼气纯化装置即将运行;南宁市正在策划一个日产4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的大型CBG项目。安阳贞元集团在河南安阳、海南神州新能源公司在海南的大型车用生物天然气工程也将先后投产。中国的产业沼气正蓄势待发。


    可惜液体生物燃料方面乏善可陈。“十五”期间建成4座陈化粮乙醇厂后,考虑到国家粮食安全,正确地叫停粮食乙醇和鼓励发展非粮乙醇。可是2006年下发的依靠大型央企的一纸文件后,仅新建了一个由中粮建在广西的木薯燃料乙醇厂,一批当时生机勃勃的民营非粮乙醇中小企业都被封杀在摇篮里了,情形很惨。


    “十一五”期间孕育了我国第一批脱颖而出的生物质能源企业,固体、液体和气体生物燃料的产业化技术和生产、国产装备和企业经营渐趋成熟。建议“十二五”规划中加大对它们的政策扶持力度,给它们一个更加宽松的成长和扩张环境,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9页 当前为第 7[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