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正文

十二五节能减排开局不利 资源环境制约待破解

发布时间:2012年5月28日 来源:《瞭望》

....

  再次,从生态环境看,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


  最后,从温室气体排放看,近年来,我国碳强度实现了显著降低,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长较快。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量部分中,我国所占的比重较大,人均排放量也在不断上升。


  高消耗、高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只有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尽快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压力不断增强


  《瞭望》:您五次率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振华: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国际社会赞誉。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中国既坚持原则,又开放灵活,发挥了积极建设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温室气体排放增量大、增速快,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要求我国承担更大、更多责任,压力不断在增加。德班会议虽然就落实巴厘路线图和坎昆协议达成一揽子成果,但各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分歧依旧。发达国家要求我国承担国际减排责任,2020年后承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承诺。随着谈判进入更加实质的阶段,我国面临的谈判形势不容乐观。


  “十一五”期间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基本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获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也为我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争取了主动。“十二五”规划纲要又明确了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目标,从去年的完成情况看,要确保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我们只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步伐,才能在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争取主动,在新一轮全球转型发展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新的历史时期,今后十年是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更加凸显。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增长路子走下去,不仅今天的发展难以为继,而且子孙后代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不论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还是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减轻我国国际压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我国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能增效减排作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对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瞭望》:国外在推进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哪些新动向?这对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解振华: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潮流和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新领域。当前,全球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各国都在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和低碳技术发展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纷纷提出“绿色新政”,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发达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和“话语权”,利用自身技术、资本优势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美国通过《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政府投资近600亿美元支持智能电网、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等基础研究。美国2006年推进“能源独立”战略,到2011年石油净进口量实现连续4年大幅下降,表明美国石油安全形势已发生了标志性变化。英国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并制定了《低碳转型计划》。日本政府发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重点支持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化、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普及等。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利用自身低碳技术、制度优势,借应对气候变化采取单边贸易保护措施,设置碳关税、“环境标准”等贸易壁垒。


  随着更多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未来全球能源资源需求将继续大幅增长,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国际博弈日趋激烈,全球资源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顺应新的国际潮流,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快培育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必须面对的重大历史任务。


  循环经济已成为很多国家解决资源可持续供给,减少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尽管不同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3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